在金坛区西城街道方边村,有一对彝族夫妻制作的豆腐被当地村民称作“限量版”,每天过了8点,想买就只好等到第二天了。
该村妇女主任李夕珍介绍,这对夫妻每天只浸泡20斤黄豆,踏着三轮车在周边四五个自然村叫卖。正是靠这很不显眼的手工制作的豆腐,这个家庭脱了贫。
这家男主人叫蔡进华,今年68岁,曾是贵州省织金县的代课教师。女主人叫郑发芬,今年67岁。1996年,夫妻两人带着孩子从老家移民到方边村。初来乍到,一家人仅靠5亩农田维持生活。
蔡进华回忆,当时花7000多元买下村里一户村民的5间平房居住。他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妻子则腾出两间房,购置了制作豆腐的石磨、大缸等工具,一心一意做起了豆腐。
“磨豆腐很苦、很累,全靠自己一个人。老蔡在外打工摔伤了腰,最多只能打打下手,帮着做做家务。几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从进黄豆、泡黄豆到豆腐出锅、叫卖,都是我一个人在忙。”说到伤心处,郑发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郑发芬每天零点起床磨豆腐,4点半就出了门。她在涑渎、黄庄、岳阳、孔家桥等几个村叫卖,8点左右就卖完,很有规律。老顾客们都说,她制作的豆腐嫩,分量足,不愁卖。
靠磨豆腐,这对彝族夫妻不仅供3个孩子读完大学,而且家里还有了存款,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小儿子在苏州工作,收入不低。虽然没有了经济负担,但郑发芬还是想把她的业务扩展到金坛城区,让更多的人吃到纯手工制作的豆腐。
方边村党总支书记田松青说,这对少数民族夫妻从不哭穷,也没怨言,更不向村里伸手。他们凭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改变了家庭的贫穷面貌,是全村的励志典型。
赵鹤茂 周玲 汤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