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行业,为广大群众提供着出行便利。其中,公路客运作为人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在道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常州汽车公路客运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从6条线路到330余条线路,日发班次1200班,年总行驶700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750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常州汽车公路客运的发展见证着我们的“足下变迁”。
最初,我市公路客运只有6条线路,
由于燃料不足,车辆行驶速度慢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次日,公营华新汽车公司成立。1949年9月,大通汽车公司组建。几十年风雨兼程,现在发展成为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没收、接办、改造等途径,完成了对汽车客运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公路客运的发展。
1956年,常州市地方国营中运汽车公司、常州汽车站、常横汽车站、常湟汽车站合并,成立江苏汽车运输公司常州营业处,统一经营6条线路,常州市汽车运输行业全部统一为国营,当时拥有职工90余人。
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汽油紧张,工人们在汽车上改装木柴代油炉,后又将木柴木炭代油炉改装成白煤炉,以克服木炭不足的困难。
1958年8月,汽油供应趋于缓和,常州营业处保养厂把白煤车改装成汽油车,时速由30公里提高到45公里,提高了车辆利用率,降低了司机劳动强度,节省了加煤工人。
1960年,汽油又出现了紧张局面,为开辟燃料新能源,常州钢铁厂焦化车间提供废煤气,用煤气袋装在车顶行李架上。后来,国家开始供应国产汽油,才从根本上缓解了燃料的紧张局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路不发达,
长途客运车辆少,想出趟远门不容易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出差、出远门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70岁的张国康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常州的客运汽车仍非常少见。人们到金坛、溧阳、宜兴、丹阳等周边城市,乘坐的大多是河里跑的“小火轮”客船。
但是,为了赶时间办事,人们也会选择公路客运。张国康为了工作要经常去溧阳,但当时去溧阳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车子是上午去,下午回来。从常州到溧阳,我们要坐3个小时的车。去那里办事,当天通常是赶不回来的。而且,有时候,要到乡下去,还要换乘几次车辆。客运乘车不便,往往办一件事,需要三四天时间 。”
出省办事更是令人头痛。张国康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出差到上海,回常州时,发现汽车票很难买,就打算中转到昆山再买到常州的汽车票。可是到了昆山后,发现票早就卖完了。
为了尽可能当天回到常州,他又在昆山买了到苏州的车票,打算从苏州中转回来。一路折腾,到了苏州已是下午4点钟了。“我赶紧跑到售票处,发现也已经没票了,只能在苏州住一晚上。”
上世纪80年代,公路客运掀开崭新一页,
但乘坐体验仍然较差
姚力平是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到公司工作,是我市公路客运行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姚力平介绍,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各市汽车运输公司改为省属企业,由省汽车运输公司和市交通局双重领导。同年,江苏省汽车运输公司常州客运分公司成立,其基础为原镇江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所属的常州汽车营业处、溧阳汽车营业处、金坛29车队。
那时候,常州客运分公司拥有客货车辆302辆,在册职工1400多人,下设01车队、02车队、03车队、常州汽车站、常州保养厂、溧阳营业处、金坛05车队,经营江苏省内及周边上海一市,浙江、安徽两省的部分市县共147条线路750个班次。
当年,交通部提出开放运输市场,提倡多家经营,鼓励市场竞争。为适应新形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常州客运分公司对经营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开始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线路承包试点。
1984年8月11日,常魏线(常州到魏村)探索试行线路承包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线路试点承包又增加了常孟线、常洛线和温州班,承包车辆达59辆。
“由此,常州的客运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姚力平回忆,尽管如此,那时的公路客运仍无法和现在相比。“那时候,公路条件差,车辆较少,车辆性能也不行。我去连云港出差,到那里要十二三个小时。”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实施承包经营,
司机也能当老板了
59岁的张焕金是常州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老司机,在他眼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路运输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司机也可以当老板,正式承包公司车辆和线路了。
1994年8月,常州客运分公司实施单车车价全额抵偿承包,使以往的驾乘人员从单纯的生产者变成经营者。产权关系明晰,风险、责任、利益紧密结合,车价全额抵偿承包激活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变了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为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张焕金最开始承包的是常州到南通的线路,后来还承包过常州到浙江桐乡的线路。“当时实行竞价承包,交够公司的,其他都是自己的。所以,每个承包车的司机都干劲十足,在服务上做足功夫,以吸引乘客。”
除此之外,他印象最深的还有高速公路的不断贯通,为公路客运市场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进入新世纪,公路客运迎来全新发展,
最多时一年客运量近900万人次
作为一名经常乘坐长途客车的乘客,张国康感到公路客运明显变化的是最近20年时间。“车辆更加现代漂亮、宽敞明亮,乘坐更加便捷和舒适,速度也快了。而且,买票更加方便,还可以网上购票。”
与此同时,常州客运分公司也开始实施企业改革。2000年,该公司成立常州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后又成立常州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起,公司客运主业经营从承包模式逐渐向公车公营品牌化发展。至2015年底,公车公营率已达到80%,在全省名列前茅。
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延伸,对运输车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姚力平介绍,从2000年开始,常州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上亿元购置了现代、金龙、大宇、VOLVO等中高档客车,为抢占高速公路客运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截至现在,大客运营车辆已增加到586辆,线路已从最早的近距离,发展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我们的年客运量近900万人次。现在,日发班次1200班,年总行驶公里数7000万,相当于绕赤道1750圈。”姚力平说。
吕洪涛 文 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