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婕 刘懿 通讯员 丁文锦
农房换别墅,住进新江南水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双庙村的居民很有发言权。6月22日,随着第一套房屋抽出,双庙村农民自建区区宅改分房启动,首批26套房屋迎来主人。
双庙村宅改,有个鲜明特点——资金不由上级政府拨付,也不是征地拆迁款,而是由村里整理零散低效地而产生的效益。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带动,近年来常州经开区不断推动“宅改”迭代升级,答好“地从哪出、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的宅改三问,实现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共赢。
打造“美乡村”
双庙村农民自建区启动区位于横山桥镇沿江高速北侧、湖山路南侧,总规划用地约20公顷,这次启动区规划用地面积2公顷,规划建设民房68户,设置200、250、300平方米3种户型。村党总支书记岳阳波介绍,宅改方案结合江南水乡文化,打造生态廊道,留住田园记忆,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活力村庄。
“就愿意在村里住。”周泉昌在双庙生活了61年,一退休就住上了新别墅。“从选砖到外立面选色,我都参与建议。”宅改房建设过程中,周泉昌三天两头就到现场,眼看着图纸上的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时隔三年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住宅,周泉昌很幸福,打算和妻子跑跑装修市场,争取尽快开工装修。
“我早上8点半从无锡过来,替母亲来抽签,抽中了27幢。”村民奚卫国家选择了200平方米的房型。这次分新房,奚卫国有两个感受:人性化和质量佳。“老房没有先拆,而是先建的新房,省去了过渡租房;一砖一瓦都是村民代表敲定的,我来看过好多次,房屋质量是过关的。”奚卫国和爱人规划起装修设计。“一些老物件会搬来这里,等装修好就接老太太来住。”
“一些村民们还想跟老邻居住在一起,根据大伙儿需求,设计了三联拼和二联拼的房型。”双庙村团委书记陈铨介绍,横山桥镇和双庙村委前期走访调研,得知有一批村民联排居住的意愿强,最后商定采用联合抓阄和房号抓阄。
卜强家抽中了11幢西边户,他和隔壁的两户商量好,拿下三联房,由卜强一家作代表抓阄。“一举拿下心仪房,皆大欢喜。”
盘活“宅资源”
双庙村位于横山桥镇东部,东临江阴,南接无锡,处于常州经开区、江阴市、无锡市惠山区三地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
自2015年起,常州经开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点,着力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实现了土地提效、农房提质、环境提优。
岳阳波介绍,上世纪70年代,双庙村大力发展电子工业,村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曾是当时常武地区有名的农业样板村,后来随着企业改制等原因,村级经济收入每况愈下,成为经济薄弱村。
“最紧张的时候,村集体收入只有90多万元,想要为民办点实事,还要靠‘化缘’。” 资源少、底子薄,村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村里的面貌也比较旧。土地零星分散,屋舍像翻倒了的棋子散落在各处,水田、水塘、撂荒地像一块块补丁。9个养殖户养鱼和蟹,每公顷收益不超过9000元,差一点的每公顷只有3000多元收益。就业的机会太少,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离开外出务工。
穷则思变。村里将目光投向了土地——“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改善村容村貌,提振发展的精气神。”岳阳波说,村里一家一户谈,算经济账、长远账,将15公顷低效的坑塘水面复垦为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亩收益增加到1200元。同时,村里得到了占补平衡资金1000多万元,村民有增收,集体经济也有了能办事的底气。
岳阳波介绍,如今一期农民自建区既改善了村庄面貌、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还腾出了2.3公顷用地指标,形成了良性、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村里正谋划自建区二期项目,将建设公寓楼和联排小楼,满足村民的不同诉求。“打造好环境是第一步,接下来,村里要想方设法发展好产业。”岳阳波说,新房子造好后,不少年轻人都好奇地回来看看,但要真正做好拴心留人,既要颜值也要产值。
横山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程金说:“通过宅改、工改,夹杂在村里的企业都搬进了工业园,村里零散地块‘小田变大田’,重新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居自然相得益彰,勾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融合示范新蓝图。”
夏晨希 冯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