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秋冰
通 讯 员 王赟枫 常工宣
QHAA1型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铁路货车中梁焊接装置、中国天眼液压促动器、短刀电池电芯、智能共享E-bike电助力自行车……日前,我市一批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亮相长三角地区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其中,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福才团队研发的“铁路货车中梁焊接装置”,将铁路货车箱型梁的焊缝合格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100%。
为激发职工科技创新力,破解产业技能人才之“渴”,市总工会坚持通过培育工匠、搭建舞台、以赛育才,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急需、技艺精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培育工匠,师带徒促创新
近日,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焊接监督、电焊工特级技师张忠获“长三角大工匠”称号。他曾参与中车戚机公司与美国GE公司的合作项目HXN5型机车的研制,并一举完成了15项机车构架焊接工艺评定测试,有效解决了机车边梁坡口焊接、总风缸焊接等多项技术难题,创造了月产30台HXN5型机车构架的纪录,且合格率达99%以上。由他总结编写的《美国GE机车、澳大利亚机车、泰国机车转向架焊接》等操作法,在我国内燃机车制造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张忠不仅是我市首批龙城工匠,还是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大工匠、中车高铁工匠和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他探索由1名高级技师授艺1名技师,技师带领2名高级工,高级工再用“传、帮、带”形式培训岗位操作人员的“1+1+2”工作模式,有效缩短了青年工人的成才周期。
张忠是我市培育的工匠代表之一。市总工会着力强化劳模工匠“头雁效应”,完善劳模工匠荣誉体系和作用发挥机制,营造全市职工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强大矩阵。截至目前,我市选树了40名“龙城工匠”,其中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工匠,工匠数量在全省居第一方阵。
搭建舞台,抱团共促创新
我市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着力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持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攻关、小建议等“五小”活动,以及“名师带徒”“师徒结对”活动,激发了基层职工的创新热情。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市级及以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59家。
中车常州公司的杨福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近日荣获“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该工作室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点痛点,攻克完成了“加蓬车横梁焊接变形的控制”等近30项创新项目,为企业创效4000多万元。领衔人杨福才通过技术攻关、培训授课等,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20余人,并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培训400多次,培训职工2600多人次,实现劳模和工匠人才的技艺传承。
市总工会提出“八有五好”的“常州标准”,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提质增效。据统计,全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取得发明专利711项,实用新型专利1589项,完成技术攻关1643项,创新成果转化1759项,产生经济效益98.14亿元;累计培训职工10.3万人次,其中10280名职工提高了技能等级。
以赛育才,比拼激发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分行的点钞培训师王东云,被业界称为“点钞神人”。由她独创的靠右手手腕抖动来点钞的“王氏点钞法”,大大提高了点钞速度,在金融技能大赛中被普遍采用。
围绕全市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常州工会深入开展市级劳动和技能竞赛,构建了以市级为主体,辖市(区)为支撑,企业比武创新竞赛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为加快培养选拔常州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铺就了一条成长“高速通道”。
据悉,仅2023年,我市就开展市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97场,参赛职工达7万人次。截至2023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147.05万,其中高技能人才41.8万,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80名,连续十年保持全省第一。 胡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