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

A08

天宁河长制:守护每一滴水 共绘水清岸绿图 2024年10月17日 常州日报 A08版 锦绣天宁

□宋婧 钱寅

在朝阳桥下的天宁街道河长制公园里,秋日暖阳温柔地洒落在草地上。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为休闲散步的居民送去丝丝甜意。

今年9月,天宁街道河长制主题公园顺利创建完成。这个占地1.23公顷的公园,依托老大运河、青龙港的原生态景观,由朝阳桥绿地和兆馨路绿地东西两部分组成。这里不但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更是天宁落实河长制、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地。

每一滴水都有守护者

走进河长制公园,沿途的河长制文化长廊,详细记录着河长制的由来,以及天宁区在节水、护水、依法治水方面的显著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宁区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12名区级河长、72名镇(街道)级河长、106名村(社区)级河长,实现全区199条河道全覆盖。同步建立河长巡河履职“清单”,包括水质清单、工作清单、问题清单,让河长带着问题去巡河,确保每一寸水域都有人管、有人护。

为夯实基础,天宁区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119个水利工程,包括新沟河、西河枢纽等;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4个水利风景区、46条幸福河湖、6个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整治问题小微水体90余个。

天宁区还构建起“水利治水+住建治房+环保治污”的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分工不分家。累计完成23.23公里农村污水管网、100公里雨污水管改造、698个“小散乱”排水整治和9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达标区建设,全面消除29条黑臭水体。

“我家附近有老运河、青龙港,这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只要天气好,我每天都来走一走。”住在五角场东村的李大爷感慨道。这背后,是天宁筑牢责任链条,让河长制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一滴水都有了守护者。

全年365天绿水长流

科技的力量正为河长制工作注入新活力。

为全面扫除河道管理的“盲区”和“死角”,天宁区聘请第三方机构,常态化开展暗访巡查,并引入无人机进行“天眼”巡河。借助“河长云”App,将巡河记录、巡查内容、问题发现和处理、信息通报、考核评分等河长制工作核心内容,融入河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河道“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

经过五年努力,天宁区逐步形成“政府河长+第三方+天眼”的全方位行政专业巡查体系。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既提高了河长制工作效率,又为守护绿水长流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据统计,天宁区通过这一体系,有效解决了4000多宗河湖问题。

“科技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更精准。”天宁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赵鸣表示。智慧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守护绿水长流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共治共享全民治水

在天宁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完善政府“治”加民间“理”的新模式。

为扩大“企业河长”“民间河长”的影响力,天宁区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因地制宜设立各类民间河长,作为全面治理河道的重要补充力量。据统计,天宁区共聘请了222名民间河长,他们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

同时,探索实行村民自治,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建立以党员为主的护河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用行动诠释共治共享理念,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天宁区还积极组织各类环保宣传活动,通过“河小青”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主题讲座等形式,吸引居民参与,让共治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现在,大家都愿意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身边的河流。”一位志愿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