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版:文笔塔 观点
2022年04月19日

加梯提速度,更要加温度

老虎不哭

近年来,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全面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经成为各地民生工作的热点与焦点。加装电梯,不但能完善老旧住宅的使用功能,提高更多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是改善民生的一大举措,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此外,加装电梯,促进老旧小区宜居水平整体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压力,进一步稳定房价,并在客观上减少因换房而产生的各类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但从住建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已完成电梯安装的数量不足五年总工作计划的5%,未来4年还要完成17万个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工作。而在常州,2021年全年完成81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加装电梯27台(另17台在施工过程中),对照五年600台的目标任务,同样是任重道远,需要加速再加速。

对照“532”发展战略,为持续改善民生,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2022年,我市“常有安居”工程计划开工180部、完成120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但实事求是讲,完成相关工作难度不小,因为加装电梯的主体是相关业主或业委会,本质上是一种民间自主自愿的自发行为。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方便高层住户甚至提升高层房价的同时,势必影响和损害低层的通风、日照、隐私甚至房价等原本利益,很难两全,这往往会增加社会矛盾、影响邻里关系。所以说,虽然《民法典》、新版《物权法》及各地方出台了诸多相关条例或办法,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提速提供了不少便利,但具体到每一幢楼每一个单元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绝不能为了完成工作计划,简单地硬邦邦地提速、增量,而应该多方综合、整体考量。在这一过程中,紧密互动的邻里关系、成熟的议事制度、基层政府的协调能力、相关企业的推进效率乃至地方政府的政策设计等等缺一不可。

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及时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模板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正面引导、分类施策、柔性推进,而不能为了速度一刀切。要不断简化审批手续、主动上门服务、统筹资金补助等,努力解决加梯“立项难”“审批难”“筹款难”问题。当然重点还要下基层、送温暖,完善社区协商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尤其是涉及老、小、残的加梯项目,应当加大组织协调、积极调解力度,引导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化解纠纷,破解“协调难”“施工难”这两大关键难点。

其次是物业公司、电梯厂商、施工及保险等相关企业,也要提升自我、真诚服务。除了在设计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做好技术、安全、质量、资金管控及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对业主正常生活的影响,还要做好电梯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在价格优惠、专业服务、协调对接等方面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的住户考虑,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善意。

当然,最重要的是相关业主,不能单方面坐等政府、社会上门送温暖送政策,甚至只与同样情况的业主“抱团取暖”,而应该积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单位等,认真吃透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主动沟通。要在务实、温情、包容的社区文化氛围基础上,于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促进社区关系“更上一层楼”,探索建立更加透明、科学、高效的居民议事制度,营造更加向上向善的社区氛围。只有这样,不只是加梯“协调难”不再,其他很多社区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2021年10月我市正式施行新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办法》,同步还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和一个“办事指南”, 强调“业主自愿、充分协商,因地制宜、自主实施,依法合规、确保安全”等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加装电梯工作。2021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多方综合协调模式,有效解决协调不够、共建不足、组织粗放等问题,被住建部列为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向全国推广。

从常州很多成功案例来看,不少社区经历了加装电梯这道坎,不管是从最初的“不打不相识也好”,还是紧密配合也罢,原来不认识、不熟悉的熟络了,社区关系、邻里关系得到了全面重建。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不仅是一道民生考题,更是锤炼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试金石”。因此,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积极探索解决相关矛盾和问题的新路径、新办法,刚性执法、柔性施策,将心比心、真情温暖,多方协调、平衡各方,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我们相信,常州或可以加装电梯为试点,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其他难题提供鲜活的治理范本和实践经验,也能为常州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增添底色。

没有上一篇了... ... 下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