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2022年04月19日

市一院胸痛中心聚焦一体化胸痛救治平台建设——

搭建生命“快车道”,打通“救心高速路”

□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 讯 员 刘华联 吴洁

2018年8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国家级胸痛中心;2018年11月,被认证为省区域级胸痛救治中心(苏南片区),随即成为省级胸痛中心;2019年7月,被省胸痛联盟确认为常州市胸痛中心联盟理事长单位……

短短几年间,市一院胸痛中心一次次地刷新着成就,为常州市民搭建一条生命“快车道”,打通一条“救心高速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要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作为常州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市一院牵头启动“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打造“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形成一体化的胸痛救治平台,最大限度提高急性胸痛诊疗速度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为全市胸痛患者的诊疗提供强力保障。

强技术 高危胸痛救治及介入手术数量全市领先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日益高发,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第1位,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高达3.3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迅速上升,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致命的威胁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约100万人。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2016年年底,常州一院提出创建胸痛中心,通过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高质量起步,高效率整合,高水平运行,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院前急救和院内诊疗高效整合,打通生命快速通道。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梗救治的原则是分秒必争,心梗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的时间若能控制在120分钟内,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市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玲介绍,市一院胸痛中心团队勇于创新、敢于作为,建立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成立24小时急诊冠脉介入团队,用行动交出一份份完美答卷——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出具肌钙蛋白检测报告,平均D-to-B时间(门球时间)小于90分钟,并不断刷新最短用时(目前为24分钟)……

同时,建立规范化的评价体系,利用核素心肌显像、FFR冠状动脉血管功能检查及OCT腔内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精确评估、对冠脉病变实施精准治疗,收治胸痛患者及急诊介入手术量处于省内第一梯队,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胸痛急救诊疗的主力军。据统计,2021年,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梗961例,急诊冠脉手术403例,其中急诊冠脉支架植入及球囊扩张362例。

筑网络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初显成效

去年12月,家住邹区的顾先生(化姓)突感胸口疼痛无比,便赶紧来到邹区镇卫生院就诊,心电图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前壁心梗。很快,该院启动与市一院构建的急性胸痛紧急救治机制,顾先生被第一时间转往市一院胸痛中心。在顾先生被送上120急救车的同时,市一院胸痛中心就已经接收到邹区镇卫生院发来的病情详细信息,做好了绕行急诊直入心导管室的准备。顾先生被送达后,胸痛介入团队立即争分夺秒开展手术,顺利打开闭塞血管,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这样的接力合作,在市一院胸痛中心已经出现很多次,这也是常州地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历经多年发展,市一院胸痛中心在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上已经探索出成熟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在更大范围内帮助更多胸痛患者,推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为此,市一院胸痛中心在整合院内多学科力量的同时,还积极与2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0急救中心建立院前协同救治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和改善预后,最大限度提高急性胸痛诊疗速度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还率先在常州地区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协助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邹区镇卫生院两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一方面定期派专家前往坐诊,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规范流程标准化建设,打造胸痛绿色通道,提升医护人员对高危胸痛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

“在顾先生的案例中,我们的急诊医生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及时通过微信群与市一院专家联系,更有效地进行早期识别,并在30分钟之内及时进行转运。”邹区镇卫生院内科主任史云娟介绍。

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主任谭黎明也表示,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将救治体系延伸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救治效率,这是落实分级诊疗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完成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和使命”。

见温度 “双心”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上个月的一天,67岁的市民朱先生(化姓)出现胸口持续性绞痛,后来情况缓解,也就没有予以重视。没想到,第二天又再发胸痛且更加厉害,于是赶紧来到市一院就诊,结果在分诊台就晕倒在地。此时正是疫情期间,现场医护人员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立即将张先生送入抢救室,经过心电图等检查,朱先生被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胸痛中心迅速启动导管室,冠脉造影、导丝通过、植入支架……手术顺利完成,朱先生成功脱离危险,而此时距离他进入医院还不到两小时。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日常诊疗工作面临着考验。市一院胸痛中心根据医院部署,在严格筑牢疫情防线的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有序的医疗服务,充分体现疫情防控中的一院温度——

派出胸痛中心骨干、副主任医师张胜前往黄码医院——武进国家高新区人民医院开展支援,派出副主任医师石桂良参加疫情期间120患者转运,以及科内多名护士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其余大部分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索性吃住在医院,随时做好救治准备;每周安排2名介入医生24小时待命,专门负责急诊介入手术的开展。据统计,3月13日—4月3日,中心共收治51例急性心梗患者,完成22台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其中就包括朱先生的手术。

事实上,在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温度比比皆是。

为了更好地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帮助他们了解心梗等疾病知识,胸痛中心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和社区开展义诊和宣教活动,尤其是围绕“11.20心梗救治日”“世界心脏日”开展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活动近30场次。

对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在出院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时间节点,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随访,通过检测血液指标,评估血脂、血糖等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并监测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核素心肌显像评估介入术后心肌缺血是否得到改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一些心梗、冠心病患者在术后容易产生焦虑,一旦再次遇到胸痛就会出现担心、害怕等情绪。对这样的患者,在手术、药物治疗之外,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还积极开展心理干预与疏导。“我们越来越重视心理与心脏的密切关系,‘双心’治疗也越来越普遍。”市一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杨晓宇介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患者健康。

病毒疣有无痛的治疗方法吗? “黄码”医院:温情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