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以文化人”是教育的高端境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专注现代服务业,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人才。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与专业建设相锲合,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具有本校的个性特征。
常旅商经过几十年的办学积淀,师生共同凝练出一套理念创新的精神文化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如境”二字。“如”,有通往、到达之意。“境”,即境界。“如境”,即通往更高的境界。由此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即助人助己通往更高之境界。
学校构建“三层四面”立体的“如境文化”品牌体系。从学校、系部、班级三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推进“如境文化”建设。落实到立德树人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五美境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五美境界”即品德之美、身心之美、礼仪之美、技艺之美、合作之美。
常旅商校园环境文化设计理念定位为:看3200年常州地方历史文化,悟至善至美人生境界,育“用心极致、追求卓越”工匠精神。
常旅商建设“常州之窗”3A景点,打造“如境校园”,凸显环境育人功能。挖掘整合地方历史文化、学校发展文化和专业文化资源,赋予校园包括道路、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校园,彰显独有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专业文化的耦合都能在校园体现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能够在这个校园里感受到。逐步形成“到处是课堂,遍地是教材,时时在育人,人人皆风景”的育人生态。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精心设计了“常州之窗如境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巧妙地将地方历史文化、专业文化融合在道路和建筑的命名中,条块结合,时空穿梭。
以常州历史沿革名称、历史文化遗存来命名十九道——延陵道、毗陵道、晋陵道、兰陵道、常州道;常州八邑之武进道、阳湖道、宜兴道、荆溪道、无锡道、金匮道、江阴道、靖江道;代表金坛的茅山道、代表溧阳的天目湖道;长江文明马家浜文化遗存圩墩道;春秋文化遗存淹城道;体现吴文化的中吴道;体现龙文化和龙城文化的龙城道。淹城道又与学校最早的建校历史——淹城中学耦合。
以常州历史名巷来命名八巷——青果巷、前后北岸、双桂坊、椿桂坊、早科坊、化龙巷、篦箕巷、西瀛里。
以26位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来命名19幢大楼。有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季子、戴叔伦、苏东坡、唐荆川、徐霞客、洪亮吉、赵翼(云崧)、段玉裁(懋堂)、黄景仁、孙星衍、恽南田、庄存与(方耕)和刘缝禄、恽敬(子居)、张惠言、盛宣怀、赵元任、刘海粟等;有代表革命文化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史良(存初)、李公朴等;有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瞿秋白、史良、刘国钧、华罗庚、周有光等。设计时尽可能考虑楼名与专业的耦合,如霞客楼、亮吉楼主要是旅游管理专业大楼,宣怀楼、罗庚楼主要是经贸专业大楼,南田楼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室,东坡楼有常州菜体验中心,元任楼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楼宇命名自然别致,如子居楼、懋堂楼等用在学生宿舍区尤为贴切。云崧楼命名在学校最高楼,又取赵翼的著名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激励莘莘学子立云崧之志,成栋梁之才。
学校还建有校史馆、如境书院、酒店文化博物馆、常州菜文化博物馆、常州历史文化名人馆等“如境”场馆,科研、教育、科普、展示、交流、实训、生产于一体,对接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校在城中,城在校中,师生校产城共成长”的“五元”共生育人生态。
“常州之窗如境校园”,是一座特别的常州历史文化博物馆,一门有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课程,一个丰富生动的德育基地,一个富有文化气质的文旅商贸专业培训实践、产教融合基地,还是一个对市民开放的休闲广场和城市客厅。
走进“常州之窗如境校园”,就如同打开一部“如境书卷”,读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读到的是“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读到的是“用心极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读到的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同时也希望能够“守护江南名城的文化记忆,担起留住乡愁的历史责任”,能够唤起历史记忆,传承龙城文脉,熏陶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