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要闻
2023年12月02日

信心·机遇·合作

——2023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侧记

□本报记者 姜小莉

11月25日,由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和常州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场融洽的交流会上,无论是中外企业和还是留德“海归”,都传递出他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信心:来自新能源产业的底气

近年来,常州积极抢抓风口、提前布局,已在新能源产业形成“发储送用网”生态闭环。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异军突起,比亚迪、理想齐聚常州,今年整车产量将突破65万辆。动力电池领跑赛道,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之首。当前,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

与此同时,常州正高质量迈向“GDP万亿之城”。这不仅标志着常州的经济总量和规模跨上大台阶,更意味着常州的产业进入了转型创新的加速期、能级提升的突破期,未来发展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这一共识,让所有参会的企业和“海归”都十分振奋。

曼胡默尔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徐捷说:“疫情后,我们把公司的新能源研发中心从德国搬到了上海,并在太仓和重庆收购了两家中国企业。从这一决策就可以看到我们在中国发展的信心。”曼胡默尔集团是一家知名德国企业,主要致力于为国际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开发和提供原厂配套设备。

机遇:来自产业发展的成就

徐捷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条新赛道,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科技企业,都纷纷改变全球战略,以期抓住机遇。

搭乘新能源汽车产业这艘快船,蜂巢能源与常州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双向成就。

蜂巢能源运营中心副总裁陈利说,疫情期间,公司加紧修炼“内功”,完成全产业链架构及未来的布局,并在“迭代创新”中不断前行。“只要0.125秒,公司就能生产出一片电池。”她笑着说,“我们的目标是‘卷’到欧洲去。”

事实上,几年前,蜂巢能源就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2020年11月,在德国萨尔州建设了第一工厂。2021年底,与巴斯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电池材料的生产及回收利用。今年9月,在德国勃兰登堡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电芯工厂,这是蜂巢能源第二家海外工厂,也是其首个电芯工厂。

合作:来自未来发展的谋划

机遇就摆在眼前,单打独斗不是最优选择,合作才是共赢的最佳方案。

作为知迪汽车技术创始人兼CEO,周强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难关,获得了涵盖数字座舱、车载系统、数据传输、人机交互等业务场景的多项国家专利,并助力多家传统汽车主机厂商向智能网联数字化的全面转型。凭借国际顶尖产业和科研资源优势,知迪汽车技术已经成为智能汽车产业领域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首选服务商。

“合作才能共赢,我的感受特别深。”周强说,3年疫情,他在中德之间飞了10趟。“个人的力量比较渺小,要想突破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必须引入外来资本及合作人,共同做大企业。”周强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同存,目前,公司已在德国成立了柏林办公室、斯图加特办公室,未来将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不断提高研发效率,持续开拓全新业务板块。

以31亿元收购德国百年企业格拉默后,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家跨国企业。公司董事王继民属于子承父业的“创二代”,他同样感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的力量。“全球化后,中国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德两国的资源,真正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稳健发展。”

在新能源之都建设中,常州正张开双臂拥抱全球的创新创业者,共同搭乘这艘“快船”。在中以常州创新园和常州科教城,已有一批创业者上“船”:以色列Foresight公司、Opsys公司、羿邦新能源等一批行业内的创新公司都在常州建立了“桥头堡”,积极拓展业务。

“未来,中以常州创新园和常州科教城将共同承担起常州国际创新合作的使命,通过资源共享、共同搭台,一起链接国内外汽车产业资源的‘新引擎’,促进常州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人才来常州,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中以常州创新园党工委副书记陈云峰说。

大洋科技入选国家留创计划 我市发放省内首张“五星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