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版:健康沙龙
2024年04月09日

数字化动态导航下北极星口腔完成跨神经管种植

患者为七旬老人,种植体距离神经管小于1毫米

□本报通讯员 星宣

种植牙是较为理想的缺牙修复方式,但其成功率及寿命与牙槽骨的骨质、高度、宽度等休戚相关,这也关系到种植体的选择。近期,北极星口腔成功为一位七旬老人完成了跨神经管种牙手术。

复杂:全口牙问题严重

75岁的高先生就诊时已经全口牙齿松动,牙龈中重度退缩,牙周袋深度5~8毫米。下颌牙槽骨条件很差,尤其是两侧后牙区,几乎萎缩成了平面状态。传统的种植牙手术由于涉及到神经管等复杂结构,对于高先生这种疑难情况,手术风险较大,甚至需要用到植骨或者神经移位等附加手术,使得高先生的治疗之路异常艰难。几年来高先生咨询了多家口腔机构均没有好的治疗方案,大家都不敢冒险。

担忧:1毫米的风险

高先生前期在咨询时发现,由于口腔中牙周炎及缺牙长期未修复,牙缺失部位均出现了牙槽骨凹陷的问题,其中左下第二磨牙的骨高度仅有9毫米左右,在种植体的选择上出现了困难。一般情况下,种植体长度的选择方面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种植窝的深度比实际植入的种植体长度长1~2毫米,种植体底部与牙槽嵴底部重要解剖结构至少有2毫米的距离。而标准种植体长度≥8毫米,这样的话种植位点骨高度应至少是9毫米以上。但很不凑巧,根据口腔全景影像CT显示,若按照正常的植体种植,高先生的种植体与下颌神经管两者间距离小于1毫米,种植风险很高。

选择:名医团队,重燃种牙希望

在北极星口腔,高先生接受了详细的口腔检查和评估,“北极星博士园·九院名医工作站”的专家团队决定采用“导航跨神经管种牙技术”为他实施手术。这项技术在手术全过程中能够精准地定位神经管位置,避免对其他部位造成损伤,从而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方案:动态导航,手术精准更安全

整个手术过程,北极星口腔专家团队运用微米级的可视化动态导航技术,成功地将种植部位与神经管分离开来,避免了牙槽神经受损的风险,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术后检查显示种植体植入深度、角度等各项指数均达标,植体与神经管间距更是比临床惯例标准增宽1毫米。

术后一个月,北极星口腔医疗总监罗新宇为高先生复诊,检查显示高先生牙齿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手术很成功。据罗新宇介绍:传统方式种牙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口腔全景影像CT辅助进行,而数字化动态导航系统通过实时导航,可以精准植入种植体到达理想的位置,保障了种植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同时,数字化动态导航具有微创、精准、安全、高效的优势,能够帮助缺牙患者重新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20岁学子重拾清晰“视”界 新北区疾控中心举办AI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