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要闻
2024年05月20日

走出教室的思政课:

让“小课堂”融入“大社会”

□本报记者 唐文竹 通讯员 瞿磊 孙洁

启动编写好的程序,让一辆机械小车按照地面上划定的路线行驶,并完成识别交通标志、除草、运送货物等多项任务。5月15日下午,记者在钟楼外国语学校的初中科创教室内看到,八年级的曹宸嘉和小伙伴们正在调试他们搭建的“智慧农业车”,依据车辆循线的精确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不断在电脑上修改完善程序,并不时向指导老师季峰提问。教室里,3组学生正围绕各自作品进行讨论和实操。

当天下午,在常州大数据产业园,新闸中学七年级5班的学生参观园区展馆,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在馆内,一台“五子棋机器人”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大家围着它,尝试与机器人对弈。学生刘烁告诉记者:“除了大数据产业园,我们还曾到贝格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水果的DNA提取、高分子纳米检测等实验。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和科学家严谨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用科技报效祖国的愿望。”

这是两堂别开生面的科技主题思政课,是钟楼区“行走的思政课——科技之路”的一部分。这条“科技之路”以塑造科学家精神为重点,全程设置常州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贝格尔医学检验实验室、钟楼区公共安全综合减灾体验馆、钟楼区少年科学院(钟楼外国语学校)等站点,开展创客教育、科学素养、医疗健康、应急救援、文化教育等课程,打造“科技+生活”创新课程体系,推进“科技+探究”四疑四有课堂,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去年以来,钟楼区打造“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开辟了8条实景式体验线路,除科技之路,还有立志之路、奋斗之路、报国之路、法治之路、廉洁之路、匠心之路、振兴之路。充分挖掘区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公园、企业、文明实践阵地等育人资源,把思政课“搬进”街头巷尾、融入文明实践,建成了47个区域性“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完善“一根本、三结合、五联动、七要素”的实施标准框架,通过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形成了不同学段一体化、课堂内外一体化、校家社一体化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样态,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聚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年来,我市以学校思政课为小切口,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溧阳市和南航天目湖校区共同成立了“大手拉小手”思政课堂,金坛区打造了“少年华罗庚”文艺思政课,武进区打造了沉浸式实景思政课,新北区推出了长江文明实践带研学线路,天宁区与市科协合作打造了“从红船到飞船”航天思政课,常州经开区推出了大运河工业遗产系列研学产品。

下一步,我市将推动“1+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内涵式发展,推进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旅研学、科学普及等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全方位覆盖、多领域拓展的教学资源系统,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鼓励社科理论界专家、道德模范、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各方面人才参与思政课教学,全力打响“江南第一燕”思政课建设的“常州品牌”。

没有上一篇了... ... 我市召开上市公司对接交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