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版:常州经开区
2024年05月20日

打造“经品颐养”名片

多元服务让“幸福养老”再升级

□本报记者 何奕欣 通讯员 凌钰旻

4月28日,常州经开区《2024年“经品颐养”养老服务工作计划》发布,区社会保障局聚焦“居家养老”基础服务、“社区养老”普惠服务、“机构养老”品质服务再提升,“医养结合”融合服务、“康养示范”引领服务再升级,构建与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经品颐养”名片。

居家养老有温度

“李奶奶,开下门,我是小蒋。”5月7日下午2点多,戚墅堰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助老员蒋龙英来到位于戚研所新村的李美英家,为老人提供护理按摩服务。

“小蒋啊,你先坐下歇一会,橘子吃不吃,这边还有糖。”李美英热情地招呼着蒋龙英,3年多的居家上门服务,让两人早已亲如母女。说起蒋龙英的服务,李美英竖起大拇指,“好好好,呱呱叫的那种好!”李美英今年85岁,她每周通过电话预约不同服务,涵盖按摩、理发、足部护理、居室清洁等多个项目。“一开始李奶奶还担心诈骗,我们上门沟通了3次才成功进门。”蒋龙英笑着回忆。

蒋龙英告诉记者,她做这份工作不仅是为了工资,老人们发来的问候、打来的视频电话、分享的日常小故事,都是她放不下的牵挂。每次上门服务,除了完成基本工作,蒋龙英也会主动跟老人聊聊家常,天气冷了提醒他们加衣服,日常叮嘱他们吃药、关煤气。“我一个人在家,洗澡的时候担心自己会晕倒,每次我就给小蒋打电话,让她来帮我看一下。”李美英说,只要自己有需要,蒋龙英就会及时赶到。

除了居家上门服务,李美英家各个角落里,一些适老化的改造也帮助她“乐享银龄”。“门口的小夜灯,厕所里的智能马桶、防滑扶手,厨房里的烟雾报警装置,都是社区去年帮我装上的。”李美英表示,社区根据实际需求安装合适的设备,让生活幸福感在细枝末节里蔓延。

社区养老有保障

“我们期盼很久了,想要一个活动的场地。”“每天我都要来这里跟大家聊聊天。”5月8日上午,在年初新投用的东方公寓养老服务站——悦馨共享客厅,老人们三三两两的坐着,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读报纸,还有的在看电视。“这边环境很好,以前我们都是自己搬个凳子,在楼下找个地方一起坐坐,遇到下雨天还没地方去。”今年76岁的曹怀良表示,如今这里不仅遮风蔽雨,配备桌椅、饮水机、空调、电视机等基础设备,还划分了助餐区、阅览区、活动区等功能分区,固定的场所成为他们的温暖港湾。

上午10点半,家住东方公寓18栋的邓荷琴准时来养老服务站取餐。她告诉记者,自己一个人在家,之前都是在家简单对付一口,用前一天的剩饭煮个泡饭,或者下个面条。孩子们担心她营养跟不上,也怕她忘记关煤气有安全隐患,但因为要上班,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如今她每天的伙食都不重样,红烧鸡块、花菜炒肉片、炖豆腐……口味清淡又软烂的家常小菜,让邓荷琴赞不绝口。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服务站还配备了东方红议事厅,广泛发动老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最近几个月,我们就东方公寓多功能室的规划管理、小区改造提升意见、车库粉刷层剥落和顶层渗水等三个问题开展了议事会议,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潞城居委会副主任冯丽娃表示,议事厅不仅能发挥老年群体的经验智慧,解决社区问题,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参与度。

机构养老有品质

5月9日一大早,横山桥净慧养老院的院子里,丁根新、郭桂珍老两口绕着小池塘在彩虹步道上散步,这里是常州经开区首家三星级养老机构,他们不知不觉已生活了1个多月。“这里环境、服务搞得好,每天有人打扫卫生,还带我们做操、唱歌、听相声、玩游戏。”郭桂珍说,只要有活动,她都会积极参与,每天动一动身体也更硬朗了。今天早上她发现药吃完了,护理员马上送来新的。老伴丁根新身体不好,经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一按床头呼叫铃就有医生护士来检查,这也让她放心不少。

“去年7月,我们养老院成立了护理院,并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解决了医保问题,将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深度融合。”净慧养老院院长钱云霞介绍,养老院开设了全科诊疗科室,配备专业医疗工作人员,不论是血压血糖日常监测,还是挂水换药简单检查,甚至是中医理疗康复,在这里都能实现,养老院还安装了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让家属随时了解老人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院2楼配备了急救室,每天安排2名医生、3名护士值班,“去年金雪凤奶奶昏倒,护理员发现后,及时抢救后把她送到医院,这才转危为安。”护士长李桂敏介绍。

接下来,区社会保障局将深入贯彻落实《2024年“经品颐养”养老服务工作计划》,以深入推进市场化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监测设备安装、打造“睦邻小厨”助餐服务品牌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救助政策进社区 幸福生活在身边 水土保持审批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