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江南燕 理论专刊 ...
2024年06月06日

深耕城市品质,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

溧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态观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绿水青山是溧阳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从生产力的催生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必然具备绿色的特征。其次,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充分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一重大原则和根本导向,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三,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定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充分说明,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溧阳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绿色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聚力提升经济发展、开放创新、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社会治理“六大品质”,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溧阳新篇章的绿色图景。

提升经济发展品质 夯实绿色基础

发展绿色生产力,关键要实现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近年来,溧阳市始终把提升经济发展品质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以贯之抓项目、兴产业,不断夯实绿色崛起的实力基础。

坚持项目为王。聚焦“顶天立地”重大项目和“铺天盖地”中小优质项目,全面推行领导挂钩、会商评审、现场推进等工作机制,高效运转“沪深宁杭苏”五大市外招商基地,实现了百亿项目接续突破。2023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4个,总投资达692亿元。强化产业集群。聚势发展以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为代表的“2+2+X”产业集群,形成了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绿色建安三大千亿产业,2023年,产业集群产值占比提升至89%,以动力电池、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750亿元,占常州总量的24%。

提升开放创新品质 激发绿色动力

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构建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溧阳市始终把开放创新作为制胜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全力壮大创新主体。坚持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三管齐下”,大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的创新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超过50%。全力建强创新载体。强化溧阳高新区国家级创建引领,溧阳经开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竹箦绿色铸造、南渡绿色新材料、别桥通用航空等乡镇园区特色鲜明。全力汇聚创新人才。连续实施三轮“天目湖英才榜”,完善全链条全周期政策供给,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1.46万人,兑现人才政策专项资金超亿元,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人,吸引陈立泉、吴云东、毛明等院士常驻,集聚国家级人才60余名、省级以上领军型人才120余名。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厚植绿色底蕴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也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底层逻辑之一。溧阳作为以生态立市、生态见长的绿色发展城市,始终坚持把提升生态品质,凸显生态价值作为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承载。

推进环境整治,夯实生态本底。持续投入“真金白银”用于全域环境治理,推动天目湖成为江苏省内首个立法保护的县级饮用水源地;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理念创新实践基地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推进全域旅游,凸显生态优势。大力推动景区景点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一举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目湖“三区同创”华东唯一、“溧阳1号公路”全国最美,溧阳茶舍等文旅融合IP全国有影响、全省成示范,全市超10万人吃上“旅游饭”,年均增收超1万元。推进价值转换,提升生态内涵。率先在天目湖流域开展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产品交易,率先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路径和办法,率先开展“电动中国”县域实践,不断展现生态美妙、生产持续、生活幸福的绿色现代化场景。

提升城乡融合品质 彰显绿色路径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绿色生产力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布局和协同发展。近年来,溧阳市紧紧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等试点,突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在城镇与乡村并进、更新与振兴并重、繁荣与发展并举中加速实现城乡融合。

推动城乡对外开放。深度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积极融入常州“两湖”创新区建设,全面开工建设341省道上黄段,加快实施长荡湖退圩还湖,打开长荡湖片区发展新局面。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改造老旧小区、街区,加大美丽街区、“口袋公园”优质供给,加快补齐农村短板,推动更优质的水电气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覆盖,城乡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位居国省前列。提升乡村建设质效。一体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现代化宜居农房改善等工作,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乡村振兴考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多次获评全省第一等次,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提升共同富裕品质 践行绿色使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近年来,溧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充分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推动富民强村增效作为落脚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70万元,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和3.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缩小至1.75:1。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作为切入点。高质高效推进年度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持续深化“校地”“院府”合作,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等一批省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建成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拓展公共交通、综合物流、信息化服务等覆盖面,延伸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升社会治理品质 筑牢绿色保障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在新征程上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伟大课题,必须要加快破除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束缚,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溧阳市坚持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揽,以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展现更高水平的平安溧阳、法治溧阳、和谐溧阳。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深入开展工业园区更新和“危污乱散低”企业整治,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强做优“溧即办”政务服务品牌,县域营商环境指数不断攀升。下好社会治理先手棋。加快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党领导下的“五治融合”新格局,推行“三官一律进网格”、党员和志愿者进社区,持续打响“百姓议事堂”“党员代办制”等一系列全国性的社会治理品牌。筑牢安全发展压舱石。扎实抓好公共安全监管,深入开展突出信访问题攻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省县市区唯一,获评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先进地区,全市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连续15年蝉联全省平安县市。

没有上一篇了... ... 新质生产力, 驱动生态建设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