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版:锦绣天宁
2024年06月13日

线上信息共享+线下长效帮扶

实现社会救助“及时达”

本报讯(董逸 张妮燕) “火灾无情人有情,非常感谢政府对我们的救助和关爱,解了我们一家的燃眉之急!”近日,翠竹新村居民魏女士感动地对前来回访的翠北社区工作人员这样道谢。

这是今年市民政局与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常州市非本地户籍人员“临时救助+慈善救助”联动救助项目后,发放的第一笔救助金。通过多项联动帮扶救助政策,仅用6个工作日即为魏女士一家筹集到两万元的救助资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红梅街道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通过建立并落实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急难问题响应机制、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临时救助+慈善救助”联动救助机制、长效帮扶救助机制,“线上+线下”多措并举,进一步织牢兜底民生保障网。

在线上,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守牢应救尽救“应急线”。依靠常州市智慧大救助平台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互联互通机制,经常开展各类困难群体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和应急管理局、公安对接,实现灾害、交通事故数据定期交换,及时预警,每月根据系统内的预警提示,及时上门核实新增大病户、突发意外户等基本情况,主动排查潜在的困难群众,完成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将收入不高、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及时纳入低收入人口信息系统,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每月及时向区民政部门反馈新增低保户、特困供养户、临时救助大病户,由其同步给予重点关注和及时帮扶。

在线下,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守牢应保尽保“生活线”。聚焦困难群体需求,划定救助“三级圈”。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划入“核心圈”,给予最先救助保障;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划入“中层圈”,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或专项社会救助;将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其他群众,划入“外围圈”,给予专业型或急难型社会救助。发挥“五社联动”的机制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慈善总会和社会公益组织有针对性地提供访视照料、心理慰藉、康复训练、能力提升等服务。精准实施“项目化”关爱服务,先后开展重病重残低保对象“温情家访”、失能特困老人“弱有众扶”、困境儿童“绿芽成长”等项目,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帮扶、精神慰藉、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服务。搭建“慈善超市”“幸福红梅颐养中心”“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残疾人之家”“儿童关爱之家”等救助关爱服务载体,以“资金+物质+服务”的方式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常州市第三届萱草花展开幕 道路旅客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