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观点
2024年08月07日

让思政课“行走”起来

潇湘主人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央视、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常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推出多篇重点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何推动思政课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切实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常州各地探索实践的“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行走的思政课”要让教学走出教室,变学校“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社会即课堂”的现实关照,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

“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样态,结合国家战略确定实践主题、结合学生成长需求确定实践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提升实践质效,坚持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确保实践育人取得实效。要整合市域范围内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明实践阵地等资源,推动教育、文旅、科协等部门的特色资源和品牌工作,有机融入到思政课建设中,形成全方位覆盖、多领域拓展的教学资源系统。要系统梳理中小学思政教材内容,确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法治中国、弘扬优秀文化、增强自信自觉、提升生命价值、共建生态文明、感知科技创新、热爱美丽家乡等主题,重点打造一批市级精品行走线路。

“行走的思政课”要让教学资源走出“深闺”,变“独奏曲”为“协奏曲”。“行走的思政课”针对目前学校思政课限于校园、限于课堂、资源不足且不生动的难点而设计,突破了以往单个学校单打独斗、资源不足的局面,使思政课成为区域层面重要的教育项目,通过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实现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

“行走的思政课”,不仅仅是学生在“行走”,而是在区域政府的统一协调和部署下,由领衔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地理位置,协同街道、场馆、企业等资源,实现学校教师和场馆、企事业单位以及家长的共同合作,推动党政联动、馆校联动、教企联动和家校联动。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思政教育,进一步扩大“协同育人”项目参与单位,汇集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延展思政课堂“半径”。要用好参与单位的资源,列好“资源清单”,设立“协同育人资源库”,对于“入库”的基地实施激励机制,打造一批“示范型”“优秀型”基地。

“行走的思政课”关键是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心坎里,变“有意义”为“有意思”。“行走的思政课”主张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思政主题,把教材里的学问、课堂上的道理转化为学生观察世界的眼力、行万里路的脚力,以及成长成才的活力。比如,“立志之路”,重走瞿秋白上学路,让学生在秋白读书处同唱《冠英堂歌》,在秋白故居同演一幕剧——《为人心要放在当中》,在省常中与觅渡毕业生同怀一种理想——《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每一处的点点滴滴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伟大精神力量的感召。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好贯彻好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要改“机械填鸭式”为“启发互动式”、改“灌输说教式”为“对话交流式”,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故事、经验,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深刻、讲透彻、讲生动、讲灵活,把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传递到车间里弄,传递给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人民大众,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一体化建设“行走的思想课”的良好氛围。

没有上一篇了... ... 下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