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琛
最近,天气炎热,“老年人舍不得开空调热出病”等社会新闻开始冒头——这大概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一辈人的“没苦硬吃”。
提起“没苦硬吃”,很多人想当然以为是中老年群体,如买了一箱水果回来,先从坏的开始吃,结果新鲜的水果也变坏了,吃了一箱子坏水果……概言之,“抠抠搜搜花了很多钱,精打细算吃了很多苦”是这一群体“没苦硬吃”的真实写照。
那么,年轻一代就没有“没苦硬吃”的现象吗?
去年以来,香港大力推广优才、高才计划。很多内地白领出于子女教育、职业环境、收入福利等因素纷纷去申请,掀起了一股内地白领赴港就业潮。今年以来,港人忽然发现,这些内地白领把内地的习惯带到了香港,太能卷了——且是没有利益、倒贴钱式的卷。而根据香港近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并非是港人不卷,而是随着香港经济走平,卷的意义不大。在香港经济腾飞的那几十年,港人的工作节奏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趋于平稳的环境下,还继续不分昼夜工作,反而会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无效供给,加大生产要素的供给过剩。我想,这些去香港“卷”的大陆人才,算不算因过于追求上进而导致“没苦硬吃”?
另一位我关注的职场博主,今年去了加拿大读MBA。原本该博主在国内一线城市工作,有房有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目前,该博主的感受包括“加拿大没想象中那么好,经济很差,产业结构落后,没有高新技术企业,供给不了多少岗位……由于这些年大量移民放水+吸纳难民,导致市场上需要找工作的劳动力过于充沛,工作特别难找”“在加拿大税和房价最低的地方,也感觉物价很贵,都饿瘦了,东西也难吃,只能维持基本体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效率很低……现代化好像没有普及到这里,像是2010年以前的中国”等。
从外部环境来看,加拿大近年移民激增,房价套均达到70万加元,公寓租金上涨超20%,移民政策正在紧缩……换言之,“水草丰美”“资源丰富”的加拿大已经是过去时了,哪怕5年前的经验都无法用于当下。现在赴加的人,可能要花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去得早的人随便取得的成果。这算不算“没苦硬吃”?
事实上,国内一线城市如上海,性价比也开始走低。肉眼观感是“好多传统地理位置优越的店都开不下去或门可罗雀”,数据显示是“6月份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65.7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3%”,创新低了。在城市化的前半程,北上深等大城市的早期移民,搭上了城市发展的快车,享受了城市化的红利。而城市化的后半程,新来的年轻人发现岗位多、收入高等大城市的很多优势已被一波波降薪潮抹平,“上海赚钱上海花,这样呆在上海,就像太监呆在皇帝身边,天天见大场面,却没有未来。”
社会学家项飙曾用“原子化”形容在都市生活的异乡人,“随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承受着频繁的流动带来的碎片化的关系,化作一个个原子般的个体,蜷缩在由工作、快节奏的生活、竞争和焦虑交织而成的茧房之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没苦硬吃”,纷纷退回二三线城市,过着收入不高成本也不高的“慢”生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经验或许不再适用于当下。
如何在一个慢时代里继续过高质量的生活,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带来新行业、新岗位、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