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 讯 员 李祉萱 吴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医院,青年医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奔涌后浪。
回溯百年历史,市一院一代代青年医师始终秉持“厚仁、博术、精勤”的精神,在“健康每一个人”的使命号召下砥砺前行,以自己的不断成长推动医院的不断进步,为守护常州市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市一院的青年医师们,了解他们在临床、科研、医技、援助等方面的精益求精,感受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
提升临床水平 增强服务能力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上个月,市一院接连举行第二届大内科临床诊疗思维大赛、首届大外科腔镜基础技能大赛的决赛,吸引了全院众多青年医师的参与。
青年医师蒋婉岚是第二届大内科临床诊疗思维大赛一等奖得主。作为风湿免疫科医生,她很喜欢“像侦探小说一样”为疑难杂症寻找病因的过程。她至今清楚记得,有一名年近70岁的患者反复发热,辗转多家医院找不到病因。蒋婉岚发现,患者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但低钠低氯等生化指标异常却很难解释,查阅多个文献后,她分析会不会是内分泌系统问题?果然,垂体磁共振检查发现竟然是垂体病变,这才为后续治疗明确了方向。
作为甲状腺小儿外科的一名青年医师,洪礼钊经常在业余时间练习夹持传递、精细剪裁、缝合打结等腔镜基础技能,在首届大外科腔镜基础技能大赛中,他一举夺得单项奖第一名和全能一等奖。但比起技术,他觉得,“医生最重要的是要给患者人文关怀”,为此,他和同事们坚持每天两次查房,把患者当家人、对患者轻声细语,力争把这种人文关怀落实到具体细节。
临床水平是衡量医生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市一院积极推进“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强化与国内外顶尖机构的交流合作,以“真儒新技术奖”为引领,鼓励青年医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拓宽诊疗思维,锻炼操作技能、丰富手术方式,而他们也不负众望,不仅屡屡在全国、全省舞台上喜获殊荣——全国第三届浆细胞疾病知识大赛一等奖、首届南京数斯论坛全省甲状腺手术视频大赛一等奖、第十届电生理中国好术者争霸赛江苏赛区一等奖等,更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的诊疗。
创新科研活力 筑牢发展根基
立足临床实践进行科研创新,依靠科研创新反哺临床实践。对于青年医师来说,只有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才能有强大发展后劲,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白天上门诊、做手术,晚上看文献、做科研,每天睡4—5个小时是常态。”邢兆宇是泌尿外科的青年医师,在繁忙的门诊、手术之余,他还长期参与医院和剑桥大学医院泌尿外科在肾肿瘤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合作项目,并于2019年受邀至剑桥大学阿登布鲁克医院进行访问学习。近年来,借助前期的研究成果,他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测为肾移植、肾肿瘤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疗提供帮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希望通过3年的研究,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及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工作的10年间,杨欣已经完成了从博士到博士后的“华丽”转变,并在肿瘤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市一院肿瘤科主任助理,杨欣长期从事各类恶性肿瘤的一线诊疗工作,在肺癌的诊断、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他致力于肺癌淋巴结转移和免疫治疗相关的基础研究,在业内率先探讨GPC5基因参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肺腺癌的淋巴转移机制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市一院的科研氛围历来浓厚,尤其是近年来,医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搭建平台、培育土壤: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帮助青年医师再攀高峰;聘任苏州大学医学部10位教授为兼职教授,推动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加强医企产学研用合作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市一院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就获得24项,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
推动医技协同 助力精准医疗
超声、影像、检验、病理、核医学……一些患者可能对于这些学科比较陌生,但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这些以往被称为“医技”的科室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科室的医生更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我本来学的是生化学分子生物学,其实这是检验学的前置学科。”周围说,来到市一院检验科工作后,他选择临床分子诊断作为工作方向,参与建立检验科分子诊断平台,常规开展多种病原体的分子诊断和药物基因检测技术,目前已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临床分子检测实验室之一。作为检验科副主任,周围期待着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的团队,建设常州第一个精准中心,开展病原体快速精准诊断、质谱诊断等检验,方便患者就诊。
作为“80后”,王建锋已在核医学界声名鹊起。2011年,市一院核医学科新址投用,王建锋也来到常州。他从啃文献起步,陆续掌握核素显像、核素治疗等核医学相关诊疗技术,尤其擅长心血管核医学的临床应用,围绕“核素心肌显像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开展的系列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更取得丰硕成果。如今,他已是常州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并在省级及以上多个学会中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多项。
以前辈专家为引领,众多像周围、王建锋这样的青年医师不断成长,市一院超声、影像、检验、病理、核医学等医技科室日益壮大,开设常州首个肺超声门诊,助力市一院与新疆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共建远程影像和病理网络会诊定点医院……为越来越多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无私援助帮扶 谱写大爱篇章
援助帮扶,人间大爱。在市一院,无论是走出国门,医疗援助桑给巴尔、圭亚那,还是援疆、援陕、援青,以及常州—阜宁南北结对帮扶等,都活跃着青年医师的身影。
成功抢救宫外孕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为77岁患者实施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分期手术、为72岁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作为市一院第二批“组团式”援陕帮扶医疗队队员,妇科副主任医师薛春燕将提升诊疗理念、创新诊疗技术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自今年1月份至今已带领开展腹腔镜等8项新技术,还指导当地医生做手术、搞科研,“当地患者对‘常州专家’的尊重与信任让我们感动,也为我们的坚守鼓足信心”。
援助帮扶,不仅仅在医疗。今年6月,江苏省驻阜宁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进入阜宁,市一院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曹阳是其中唯一来自卫生健康系统的队员。从医生到村官的跨度有点大,但曹阳很快适应了,“都是为群众服务,只是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下农田、进农家、访农民,曹阳和队员们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并围绕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等形成思路。同时,挂职阜宁县卫健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的她始终不忘专业,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温暖。
一台台紧急手术、一项项创新技术、一面面鲜红锦旗,凝聚着市一院广大青年医师在帮扶援助中的创新与汗水。短则数月、长则3年,他们在当地迎来数个日升月落,在以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医疗技术服务当地人民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出一段别样精彩,更为展现“常州医生”的良好形象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