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杜蘅
她是患者眼里的守护者,年轻医生眼里的伯乐,同事眼里的拼命三娘。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她说想要帮助更多的患者。她就是常州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高海燕。
26年前,她怀揣着守护女性健康的初心走进临床工作一线。26年来,她不断挑战、精进医术,从最初的单纯切除乳腺肿块到乳腺癌根治,从乳房切除到乳房重建,从乳房重建到整形修复。她帮助抗癌十年的舞蹈老师重返舞台,为患有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切除了巨大肿瘤,为80岁的乳腺癌患者整形修复了溃烂的胸部……
在高海燕看来,学会换位思考是这些年行医最宝贵的经验:“以前遇到质疑我的判断、选择放弃进一步检查治疗的患者,我一般劝说一两次,就放弃了。后来,我自己也反思,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就能理解患者了。”
前不久,高海燕就用这一思维帮助了一名“困难户”。
范女士在5年前被查出乳腺结节、钙化灶,当时医生建议其定期随访,必要时手术治疗。尽管范女士每年都坚持随访,但面对医生手术治疗的建议,却抱着侥幸心理一拖再拖。今年筛查随访的时候,当地医生建议她到市肿瘤医院就诊。
“我在触诊时发现她右侧乳头有溢液,颜色是淡黄色,清亮的。凭着经验,我判断有问题,就思考如何劝她及时手术治疗。”高海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成功,“我考虑她还年轻,应该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形,在建议手术的时候,就把术后重建的问题一起跟她分析了。前前后后,一共跟她沟通了三次,每次大概1个多小时,最后她终于同意进一步治疗。”
术后,病理显示为导管内原位癌,病变仅为2.2毫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结节刚出现癌变,属于早早癌。
在高海燕的眼里,医者不仅要解除患者躯体上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上的异常,还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于治疗方案的最终选择,更要尊重本人的意愿。这是高海燕的行医准则。
2020年8月,26岁的小红初为人母,却意外发现乳房肿块,最终被诊断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右乳癌根治术,失去一侧乳房的小红始终郁郁寡欢,不肯回归社会。2021年3月,小红遇到了高海燕。
“她说,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每次俯下身子想要抱孩子的时候,义乳就发生移位。渐渐的,她就不抱孩子了。可是孩子才1岁,正是需要母爱的时候啊!”高海燕回忆起初见小红的场景,很是感触,“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帮助她,让她能顺利回归社会。”
由于小红生病后一直没有回归社会,家里的积蓄也因为给她治病花去一大半,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时凑不出手术费。高海燕四处奔波联系,为小红筹集医疗费,最终成功为其进行了“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II期乳房再造术”。如今,小红已经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重新回归社会。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头号杀手。近几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每年约30万的女性被确诊为乳腺癌。令人担忧的是,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很多患者因为就诊时病期较晚,治疗方案的选择就少,有些必须切除乳房才能保命,这让高海燕很难受。她希望把关口前移,让更多女性注重自身健康,做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于是,高海燕带领团队到医院周边社区、学校、企业等科普乳腺癌防治知识。同时,她还连续多年参与常州市“两癌”普查工作,规范了常州市新北区的乳腺筛查流程,并进行质量控制。对于基层卫生院初诊发现的异常人群,她主动对接、积极跟进随访,从而帮助更多乳腺癌患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她守护着患者,也守护着更多女性的健康,为女性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