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要闻
2024年08月21日

深化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

常州,好戏连台

□本报记者 周洁 王锐

“7月份,忙着办‘首届龙城喜剧周’;8月份,剧院场地多数被其他演出租用了,正好用这个时间拉排新剧,到月底差不多就要演出;已经接了20多场,一直排到了9月底、10月初。”开“抖音”、带排练、定剧本、联络商演、营销票务,这个夏天,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张怡忙得不亦乐乎。记者好不容易才在排练候场间隙找到机会和他聊上一会儿。

“自从市属国有文艺院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后,属于常州市滑稽剧团的命运齿轮就开始转动了。”张怡介绍道,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斩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线下演出近300场、线上观摩超千万人次,演出收入超600万元,入选文旅部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大精品演出项目。滑稽戏《黑皮书记》荣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滑稽戏《万象归春》首轮演出爆火,正在冲刺省级文艺奖项;都市情感喜剧《时来“孕”转》获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优秀剧目奖;正在排练的喜剧《吴八两拔刺记》,其剧本为省紫金戏剧文学获奖文本改编,备受业界期待……

滑稽剧团进入上升式良性循环:一是舞台演出与观众口碑之间的良性循环,二是艺术荣誉与剧目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市场口碑越好、荣誉越多,经济效益与扶持奖励就越多,剧团在演员、剧本和服化道上的投入就越多,信心也更足。就这样,常州滑稽剧团好戏连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口碑效应的双丰收。

探究滑稽剧团成功的背后,更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的意义。

2017年,常州印发《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方案》,2021年又出台《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员额制”测算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总体人员规模,实现了院团总额动态保障,打破了以往简单对应“人员编制”的管理格局,畅通了院团人才引进通道;同步制定了《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专项考核办法》和《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专项考核目标任务书》,将“员额制”测算管理要求,细化到每年的专项考核之中,考核得分直接与院团“员额制”的保障金额挂钩。

在资金扶持方面,常州在全省第二个设立了市级文化艺术基金,定位文艺精品“孵化器”,与国家、省艺术基金、市本级其他扶持资金有效衔接。基金运行六年以来共投入近3500万元,累计立项扶持项目240个,带动其他各类资金投入超5000万元,撬动率超过150%,彻底改变了艺术生产的固有政策模式,激发了各类社会资源向院团发展集聚。

“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候。一来就有待遇、有角色,有获荣誉的机会。”张怡告诉记者,《吴八两拔刺记》就是专为青年演员而量身打造。“市场需要年轻演员、年轻题材。过去,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也已经40多岁,经过这两年,团里三分之一的演员在30岁以下,其中还不乏‘00后’。”

一年一场大戏、一场小剧场剧目,这是市文广旅局给滑稽剧团定下的绩效要求。张怡在考核基础上还在给自己和团队加码。“除了《吴八两拔刺记》,今年还有一个小剧场新剧要排练、一出大戏剧本要完成。”张怡掰着手指数给记者听,今年还有3个剧目正在申报国家、省级艺术基金。这些基金对项目的资助各不相同,省级项目可有50万至80万元,国家级项目可有100万至250万元。

近年,常州将全市舞台艺术发展纳入“532”发展战略系统思考、系统部署,进一步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创排剧目规划之初便设立巡演版、小剧场版,构建“1+4+N”模式。

市属国有文艺院团通过自建小剧场、赋能社会力量等方式,带动全市小剧场建设。今年,长江中路上的“207小剧场”成为常州首家由国有文艺院团运营的喜剧特色小剧场,并入选省级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常州市滑稽剧团领衔一众本土喜剧“厂牌”,被观众称为“常州人自己的开心麻花”;锡剧《季子》开启了文艺院团与社会资本的开创性结合,丰富了省重点文旅项目舜山季子小镇的内容供给;青果剧场、青果书场、半园实景演艺剧场、义园小剧场、亚细亚演艺大舞台、工人文化宫、运河五号小剧场等10多个小剧场星罗棋布,常州已基本建成老城厢古运河沿岸小剧场演艺带。

2023年起,常州国有文艺院团还与常州保利大剧院合作,推出贯穿全年的“常州文艺精品展演季”,通过市场化手段宣传推广本土原创经典剧目,培育和拓展观众群体。其中,锡剧《珍珠塔》票房创下常州文艺院团市场化演出票房纪录;锡剧《燕双飞》实现新创现代戏的票房纪录;沉浸式喜剧《半园·珍珠塔》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实景为舞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推动全会精神在 “三农”领域落地生根 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