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金融
2024年08月21日

债务的底线

张琛

最近,看到一些财经博主呼吁央行购买国债,即继续“印钱放水”,写这些话的博主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房子价格都在下跌,但如果是通过新一轮QE,来达到居民财富增长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阶段,无疑是“饮鸩止渴”。“印钱”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这个“印钱”是真的有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外汇储备做支撑,还是仅仅靠着财政的杠杆,靠着国债、地方债的买入,去薅普通劳动者稀疏的羊毛呢?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原理,GDP的增速,决定了货币增速的下限。受制于GDP增速、外汇等因素,目前,靠债务去推升国内资产价格的空间极为有限。譬如,2015年,第一太平洋戴维斯估算中国房产总值为300万亿元人民币,是同期中国GDP总值的4倍多。由此可见,在2015年-2016年这个时间段,居民杠杆率已经很高。居民财富的增长靠的是羊拔了自己身上的毛。

金融、杠杆、债务等都是工具。当有好的项目、好的标的时,借钱投入、持有债务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这时,通过“印钱”来匹配GDP增速是合理有效的,大家的实际财富都增加了,这就是良性的债务。反之,如果没有好的项目,仅仅是锚定正在通胀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股票、字画、收藏品等,在加杠杆周期,可以通过举债来掠夺他人的财富。比如,在房产大涨的那几年,有些人不断加杠杆,连首付都是通过信用贷、信用卡等手段贷出,随着房产上涨,确实形成了“贷得越多赚得越多”的闭环,相当于通过债务扩张而来的货币稀释了持币群体的存款,俗称“钱贬值了”。

那么,在这个周期中,谁是受益者,谁是受损者呢?

在我看来,这取决于每个人债务的底线。

在《消费的信心》中,我曾在简易模型中诠释过,如果通过信贷介入将增加的虚拟财富用于消费,其实没什么大的损失。这也符合一般老百姓的逻辑:房子涨了、股票涨了、心里美滋滋,花钱也爽快多了;这一消费又拉动了整个生产链,可谓皆大欢喜。而对于贷款买房的刚需群体来说,本身银行放贷也会审核贷款资格,一般每月还贷额最高不能超过主贷人平均月薪的二分之一,只要不走啥“歪门邪道”,这个比例的财务负担还可以。更何况,住了这么些年的房子,省的房租是一笔钱;有自己的家,心理价值又是一笔无形的钱。

那么,为什么现在部分人对于房价下跌非常焦虑,以至于盼望着国家“印钱”,盼望着来个通胀稀释手里的债务呢?

回溯源头,这主要是这一群体没有守住债务的底线,借了超过自己能力的钱。比如,在国家呼吁“降杠杆”“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某些房产博主不仅自己“顶风作案”拼命加杠杆买N套,还忽悠粉丝买各地的相关合作楼盘。对于富人来说,其实也无所谓。周围一些全款买海南、云南、甚至海外房产——专家口中“劣质资产”的人——都活得好好的,时不时还发一些在外地旅居的朋友圈美图。真正损失惨重的群体是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需求,盲从“专家”,为了涨而买,为了买而买,没钱借钱买,买了又不住……这一群体面临财富缩水、资不抵债的局面,不正是因为当初他们想着通过大量举债,而非踏实劳动,去掠夺别人的存款吗?

对于个体来说,如果当初守住了债务的底线,没有“不择手段”去扩表,那么,现在也没必要过分焦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为客户解决硬币兑换难题 点燃热血“村BA” 激发乡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