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特别报道
2024年08月23日

法治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7月9日,武进区司法局前黄司法所在联庆村开展法治读书分享会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孙璐向学生们赠送青少年法治启蒙书籍,并对书中的故事进行了领读。 (王姣 摄)

6月28日,“交通运输普法号”——常州首辆普法宣传示范公交专线正式开通。图为普法志愿者给乘客讲安全普法课。 (费金晶 摄)

8月12日,武进区司法局湖塘司法所在极具“新流量”“人间烟火气”的湖塘·里巷市集开展“赶集式”法治宣传。 (蒋倪鑫 摄)

暑假期间,溧阳市司法局举办“非遗法韵 普法‘童’行”普法小记者公益行活动,在掐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沉浸式感受“非遗+法治”的魅力。 (王婧 摄)

7月4日,天宁区司法局兰陵司法所在浦南新村开展“送法送清凉 便民‘陵’距离”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李雨格浅显易懂的法律解释受到居民“点赞”。 (冀婷婷 摄)

解纷靠前一步,矛盾村居止步

绘就基层治理好“枫”景

“小张啊,新建的口袋公园椅背做得太宽了,我们老年人坐上去靠得不舒服。能不能让施工队改小一点?”

“好,我这就去办。”

出门买个菜的功夫,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兼职调解员张智佳就在手机上收到居民的意见。张智佳去口袋公园现场查看情况,发现椅背设计确实不符合居民使用习惯。施工方根据她的反映,很快重新修改,一起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潜在矛盾被及时化解。

矛盾在源头发现,纠纷在基层化解。常州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祝嘉介绍,全市现有5453名专兼职调解员、826名村居法律顾问、10326名“法律明白人”,他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使网格、村组、楼道成为收集民意的主渠道、源头解纷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向下扎根,变“等上门”为“走上门”

8月14日上午,前黄镇漳湟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鲍振宇像往常一样,揣上记事本,带上网格员金文婷,沿着阡陌小道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聊家常、谈情况。

上周,村民杨某在自家门口安装了监控,但邻居谢某认为监控探头对着自己家,侵犯了其家人的隐私,多次要求拆除。经鲍振宇上门调解,杨某将监控角度进行了调整并保证不拍到谢某家门口,矛盾得以化解。

“新的工作要求需要新的工作理念,以往坐在村调解室坐等村民上门容易‘贻误战机’。”考虑到两家之前还有其他不愉快,鲍振宇再次上门回访,一方面看看监控画面是否如杨某所说,一方面巩固一下之前的调解成果。

“从‘等上门’到‘走上门’,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为民服务理念和标准的双提升。”漳湟村党总支书记鲍建中是这种新调解模式的坚定推动者。他认为,行政村合并后,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外来人口激增以及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下,很多矛盾纠纷不像以前调解起来那么简单了。

手拉手解家长里短,面对面理是非曲直。漳湟村以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为主体,主动上门宣传政策、解释法律、调处纠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里有这么一条“规矩”:村民之间有矛盾的,村民小组先处理;解决不了的,到网格再“把把脉”;还是不行的,村委必须化解。

“现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去年村里一共发生矛盾纠纷39起,连续实现五连降,10年来大事小事都没有出过村。”鲍建中说。

引导群众参与,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封闭式管理能减少很多邻里矛盾,我同意!”“安全系数提高了,我也同意!”7月26日上午,在遥观镇剑苑社区第一网格党群直通站举行的居民议事会上,大家对“剑苑新村小区封闭管理”一事举手表决。

剑苑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去年,小区改造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房屋面貌的提升和地理位置愈发优越,部分居民开始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群(出)租房,造成大量外来租客车辆涌进小区,引发拥堵、磕磕碰碰、邻里纠纷事件不断。

为此,社区经多方走访、多轮论证、咨询律师意见,学习借鉴同类小区管理经验,提出对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这一方案在居民议事会上得到一致认可。

“有些事,群众嫌距离远,不愿跑来说;有些事,群众找不到人,没地方说。”常州经开区司法局遥观司法所所长王孝金认为,这些“不愿说”和“没地说”阻碍了群众反映他们的烦心事、挠头事,“基层自治,群众应当是‘主角’而不是‘观众’。”

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社区依托网格党群直通站、物业服务中心、小区休闲长廊,在居民身边设置“民无忧·诚信茶吧”,让群众有地方“发发牢骚、说说心声、议议民生”。

基层自治,法治促善治。社区还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室、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功能,社区法律顾问定期走进小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维权靠法。

如今,从“楼道线路整治”到“规范电动车停放”、从“防止老小区改造后‘返旧’”到“商圈如何深耕升级”,无论大事小事,社区始终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优化专业力量,持续提升调解质量

想要群众对矛盾纠纷调解结果心服口服,离不开“法”的支撑。法律专业人士在解决纠纷中把关定向,可以及时减少摩擦、预防矛盾升级。

“如果没有陈老师的帮忙,那次调解很难成功。”周丽娜是河苑社区的网格员,也是兼职调解员。她介绍,社区内一对做生意的夫妻因为欠外债闹起了离婚,妻子想离婚后带着儿子,丈夫坚决不同意。

由于这次调解涉及法律方面的相关业务,社区请来了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顾问律师和调解员队伍里的心理咨询师一同参与。

擅长婚姻家事纠纷处理的律师陈岩在了解到当事双方的想法后,多次单独找双方聊天,及时向夫妻两人分析阐明离婚后的利害,并依据法律条款列出需要处理的事项,最终促成了夫妻双方回心转意、重归于好。

专业分析,多元参与,凝聚起议事办事的强大合力。前不久,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的两个小区居民就雨污管接通问题产生矛盾,并阻挠施工。社区调委会邀请建设局工作人员和施工队开会商议,就两个小区间雨污管接通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了改造方案,并在涉及楼栋附近张贴了告示,告知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双方居民对此都表示非常满意。

戚墅堰司法所副所长陈逸波告诉记者,街道引入多元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吸收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参与纠纷化解,用心服务解群众心结。此外,街道还在一批优秀网格员、居民小组长、退役军人中遴选“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

天宁区兰陵街道启动“幸福工坊”项目

以小改变,促大成效 议出百姓身边幸福

7月11日,天宁区兰陵街道工一社区幸福工坊中,民情茶座议事会如约召开。本次议事会是以“幸福工坊幸福家,物业链接你我他”物业议事平台建设为目标,就“围炉问法”团队起草的《工一社区四级议事机制(草案)》进行民主协商活动。社区居民、兰陵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兰陵街道行政执法人员共同参与。

“围炉问法”团队徐健律师表示:“我们在起草时,致力于推动物业服务财务透明、服务透明、监督透明。如,以物业服务公开日活动为契机,号召社区居民参与物业服务质量监督工作,以按月巡查方式督促物业公司履责,促进居民与物业公司面对面交流,减少误区误解,互谅互让,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满意度。”

《草案》经过议事团民主表决,获得全票通过。议事代表们表示《草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使社区议事渠道更加畅通、过程更加透明、决策更加科学。

记者从工一社区了解到,今年以来,兰陵街道联合工一社区孵化“幸福工坊”项目,由兰陵司法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凝聚社区、居民、“围炉问法”团队的法律专业从业者等多方力量,着力打造社区“普法+议事+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号召社区议事团、“法律明白人”聚焦社区安全、物业服务等核心问题,以社区为阵地常态化做好普法宣传、接待法律咨询、居民意见收集、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

在“幸福工坊”品牌引领下,兰陵司法所和工一社区依托综合服务平台收集到社区议题10项;结合居民普遍关注的住宅物业方面问题打造了社区普法议事长廊,首批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公共维修基金使用、小区养犬的社区治理普法内容日前已上墙,获得居民广泛好评。

工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诗舟介绍,工一社区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没有物业,2023年初完成老小区改造后,为维护改造成果,社区引入了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进驻协助管理。然而要让居民改变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缴纳物业费并享受物业服务、接受居民身份向业主身份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办成的事。新进驻的物业初来乍到,遇上“水土不服”的问题。

“社区在与居民沟通中发现,对于新来的物业,居民还未建立信任,不愿将情况反馈给物业,更不愿缴纳物业费,物业机构难以掌握居民的实际需求,无法针对性提供服务,双方亟需深入沟通。”居诗舟介绍,为促进物业管理机构更快速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环节,实现有效运转,今年以来,工一社区依托“幸福工坊”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以该平台为“桥梁”,畅通物业与居民沟通渠道,将每周五定为物业服务公开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议事代表、物业管理机构三方定期议事,共同商讨、决策。

“我觉得狗不牵绳就应该处罚。”“狗乱排泄,不及时清理,实在影响生活。”7月11日,居民们就宠物狗不牵绳以及随地大小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居民建议组成“红色马甲”志愿小分队,有的居民建议对路面及草坪定期进行清理,有的居民建议对不牵狗绳的业主进行劝导……

此次“物业公开日”中,居民和议事代表们轮流向社区提出6个议事提案。居诗舟表示,后续,议事团将在街道的指导下,与社区、社工室、第三方专业团队一起,就新增议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调研,加强资源链接和政策引导,推动新提案合法合规落地见效,共同实现“民所问,一起想;民所需,一起求;民所事,一起办”。

江苏德和行物业有限公司工人新村南北区项目经理孙巧凤介绍,目前在工一社区,他们负责的区域内有2000多户业主,2023年底,物业费缴纳比例为30%。今年以来,通过“幸福工坊”平台,物业加深与居民沟通交流的同时,居民物业费缴纳比例有所提升,已达40%,可见物业服务工作日益受到居民认可。

这个窗口,3年办证3500件

“效率很高!一个窗口全部搞定,不用来回跑,省时省力!”这是近日市民宋先生在市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公证”一网通办窗口领取继承所得的不动产权证后的第一感受,良好的办证体验感让他赞不绝口。

“小窗口”见证便民“加速度”。自2021年8月常州公证处驻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办证窗口开设以来,近三年时间已累计出证3500件,让越来越多市民通过“一窗通办”“马上办”“网上办”等感受到“公证+”服务带来的便捷。

“程序要求、证明材料等与传统继承公证大体相同,当事人的公证费用由‘政府买单’,不动产登记中心凭我们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换证。”常州公证处驻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办证窗口负责人徐芳介绍,由于继承法律关系相对复杂,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以往办完继承公证后,还需前往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经过咨询、交件、办理、取件等环节,甚至要奔波数趟才能完成。

“现在市民在窗口提供委托书等资料,就能继承公证和不动产登记两件事一个窗口办,一步到位。”

徐芳介绍说,经过三年良好运行,目前已形成了一套以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提供受理端口,代办人员为公证当事人代为线上申请、递交证明材料、后续缴费直至领取不动产权证书的完善服务模式。

常州公证处主任孙莉萍表示,将与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衔接、完善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减证便民,不断提升公证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

本版文字:于远航 张杨 本版图片:常州市司法局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