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劳动者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这一决定为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作为一种新型灵活的就业方式,在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形式、雇佣方式等方面,新就业形态呈现出形式多元、工作便利、市场广阔的显著特点,促进了传统产业发展形态和工作模式不断重塑。随着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新就业形态对就业总量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大,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对就业起到了强大的吸纳作用,同时为经济下行压力下摩擦性失业者提供了过渡就业的机会。
为了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作出部署,促进平等就业,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政府购买基层教育、医疗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规模。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培育,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已达2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新常态,其中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新就业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规模已达8400万人。
提高劳动者福利的重要途径
我国新就业形态无论在从业者规模,还是服务覆盖范围、行业渗透率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业领域涉及餐饮、快递、物流、卫生、教育、零售、贸易等各行各业,关系国计民生方方面面,影响亿万百姓工作生活。新就业形态不仅提供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工种,诸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家政服务员,也创造出中高端技术类工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能型工种,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各类人才供给的互联互通,畅通了劳动力的线上流动和产业链的深化合作。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在推动企业用工方式和组织模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劳动者的工作渠道和职业空间亦不断被拓展。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层次逐步提升,劳动者技能不断被激发,劳动生产率稳步攀升,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劳动者福利方面,新就业形态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随着党和政府对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态势良好,在某些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平均月收入总体高于传统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收入,其中,依托平台自主经营的平均小时收入甚至高于单位就业收入。此外,新就业形态加速了社会各阶层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工作机会,在激发贫困地区劳动者劳动致富方面,也提供了就业扶贫的新渠道。
应对社会风险挑战的重要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劳动者的失业风险和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激增,就业结构性矛盾加深。国家统计局8月16日发布7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较上月提高3.9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新高。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中央的经济部署中,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始终居于首位。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庞大,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关联千家万户,是维护社会安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今年,从徐峥导演的电影《逆行人生》引发对外卖骑手社会议题的广泛讨论,到杭州外卖骑手引起舆情事件,新就业形态的规范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我们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快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社会治理,让新就业形态成为促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