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10岁多的我经常会约请几个同年伙伴,跑到数公里外的铁路道口去看蒸汽机车隆隆开过的场景。我相信当时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我家在东郊水门桥下的张巷弄里,往北出弄口就是武青路(东门人又称之为后马路)。这里就是常焦(溪)路的起点,汽车站就在这三岔路口。常焦路向北经常州橡胶厂、常州内衣厂转而向东,约500米再转而向北,这里已属红梅公社所属生产队的农田。大约再走一公里多,就是沪宁铁路的道口了。这里铁道北首建有供扳道工人工作休息的工房,青砖青瓦,面积不大,里面就一张桌子和几张板凳,上面有电话机、信号灯什么的。扳道工人身着制服,头戴大盖帽,很是威严,手里拿有红绿两面信号旗。虽然他对每天几点几分通过什么车次早已熟烂于心,但还是坚守岗位,从不懈怠,因为有时总有意外的车辆如抢修车等临时通过,所以平时总是呆在小屋内外。接到信号后,他就会提前约10分钟,放下铁道两边长约10多米的栏杆,稳稳地架在架子上。这时所有车辆行人必须耐心等待,也有个别人心怀侥幸,想从栏杆下溜过去,立即会遭到扳道工人的大声呵斥。
一般来说,栏杆放下后,至少有七八分钟时间,火车才会开过来。此时铁道上似乎什么都还看不见,但稍许时刻,火车就出现并越来越大,伴随着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一个吐着大气的庞然大物势不可挡地出现并瞬间过去,其气势可谓震撼壮观。随后就是十二节左右的客车或六十多节的货车滚滚而过,此时,车厢会因钢轨节缝间隙,有节奏地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如果仔细观看,轮轨经过时,铁轨会随之下陷。列车驶过远去,道扳工会迅速揿下有配重块的一头,栏杆立即升起,车辆行人都赶紧过道赶路,因为这里当时就有三条铁路线,通过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也要防止又有列车开来。确实有时会遇到栏杆刚刚升起不久又要放下的现象。当然对于我来说,则意味着又能再看一次惊心动魄的场景。
根据资料,当时国产蒸汽机车有“人民型”“前进型”等多种型号。但我印象中,似乎只有机车前方是圆柱形和方形两种,同时感觉那种方形的更有气势些,而且出现的时间相对要晚一些。机车向两边喷汽的场景也很有趣,常常会使在铁路边走路的人吃个大“惊吓”,不过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其实这是机车在排泄多余的蒸汽,所以时间场所都不一定,但凡过道口时是绝对不喷汽的,估计这也是有规定的吧。
常焦路铁道口附近的村落是红梅公社的章家村,是个有数百人的大村,往东数里有周庄村,也是大村。村民如果进城,一般要先到章家村上常焦路再过铁道,但至少要多走二里路,还常常受道口栏杆影响。为省事少走路,村民常常穿越常州东站的编组站,经常从临时停靠的整列货车的车身底下穿过。这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我记得有几次去周庄附近钓鱼,也偶尔效仿,但心中总是惧怕。听村民指点,最好在车厢前进方向的一组车轮下弯腰快速通过。一般来讲,列车启动,先会鸣笛,然后会有车厢连接处相碰的声音传来。当然不管怎样,这都是危险举动,后来铁道两边都采取安全措施,危险就彻底消除了。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切身感受。在交通工具方面,也看到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更新换代,地铁、城铁、高铁,四通八达,令人炫目。同时交通设施也随之改进提高,原来在章家村口的那根时不时要放下的栏杆早已不见,变成上通汽车、中行机车、下走行人非机动车的立体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