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要闻
2024年09月21日

七旬老人倾情传承江南蚕桑文化

8年培育,果叶两用桑终结果

□本报记者 唐秋冰 胡平

通 讯 员 常供销 朱卫军

9月7日,记者刚到溧阳市天目湖镇田家山村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就被进门处两棵相对相伴的高大桑树吸引。

保护园负责人夏安扣告诉记者,一棵是拥有桑树“活化石”之称的古桑“溧阳红”,另一棵是有着70多年树龄的“湖桑32号”。“这两棵桑树是我们团队对苏南优质桑树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成果。‘溧阳红’桑果多、色泽红,是溧阳本地特有桑树品种,已有3000多年栽种历史,曾一度濒临灭绝。‘湖桑32号’因桑叶肥厚、产量高,适宜养蚕,是苏南‘明星’桑树品种。”

记者看到,保护园种植区内,连片的桑树长势喜人。夏安扣自豪地说:“这个桑园里种有我们花8年时间培育成功的果叶两用桑,这种桑树不仅桑葚口感好、产量高,桑叶产量也比普通桑树高10%,亩均效益达2万多元。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申报培育果叶两用桑技术专利。”

夏安扣已年逾七旬,这个保护园,是他多年倾情努力的成果。

据了解,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近20年来,江南桑田面积呈断崖式萎缩。为了留住蚕桑文化的根脉,让苏南蚕桑业错位发展,夏安扣牵头成立了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蚕桑研究所——苏南蚕桑研究所,建立了从种质资源保护、桑树种植、果桑培育到蚕丝加工、文化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据介绍,保护园内还有一片桑田,保存着120多份果桑资源品种,这是夏安扣及其团队历时20年从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收集来的。夏安扣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是韩国‘大白珍珠’,桑果呈白色,甜度高;这是‘九曲龙桑’,枝干盘根错节,是景观树;这是台湾‘长果桑’……这些桑树,为现代蚕桑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开发出新型蚕丝被、桑葚饮料、桑叶茶、桑果酒、蚕虫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推动特色种养向现代农业、精品农业转变。

尤其是果叶两用桑的成功培育,让蚕桑业在溧阳站住了脚。从品种选择到亲本杂交,从后代选育到筛选与评估,再到扩繁和区域试验,果叶两用桑的培育过程漫长而艰辛。

“我们把培育出来的桑树命名为‘1208果叶两用桑’,表示这个桑树品种,是由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2家单位共同培育,把‘溧阳红’与‘湖桑32号’的优势相融合,历时8年选育出的新品种。”夏安扣说,“1208果叶两用桑”的桑叶产量比普通养蚕桑增加10%以上,每亩可产桑果1500—2500公斤,突破了几千年来“栽桑取叶养蚕”的单一模式,大大提高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愿意跟着种。”2018年,家住溧阳市别桥镇黄金山村委前疁村的卢海强在为保护园装修房子时,便跟着试种起桑树。没想到,这一试成就了他的副业。他在别桥老家种植了1.34公顷桑树,平均每年获益20多万元。由于溧阳的桑树种植形成了规模,每年采摘季,大量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增加了农户收入,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目前,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800多户,桑园面积380余公顷,辐射推广面积达800余公顷,成了苏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

没有上一篇了... ... 省人大常委会来常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