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09月21日

忍向西风独自青

臧刘昕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其实在历史风云里,往往也会出现那么一批有才情、有韧性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风华、睿智和美丽,演绎着或灿烂炫目,或陡峭奋发的人生。

叶嘉莹先生出生在1924年,1924不只是一个年份,也代表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清末的中国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次次遭受着外国列强的凌辱与践踏。叶嘉莹上初二时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当时北平沦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叶嘉莹的父亲与家人两地相隔,不知生死,母亲忧虑过度,腹中长了肿瘤,只能辗转奔波到天津租界开刀。不曾想术后感染得了败血症,最后去世在归家的火车上。噩耗如晴天霹雳击中了叶嘉莹,当时的她刚刚高中毕业,父亲杳无音讯,母亲又撒手人寰,家中还有两个弟弟要照料,这是她第一次经历人生的重大打击,第一次尝到撕心裂肺的伤痛。“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她万分悲恸,流泪写下八首《哭母诗》。

突如其来的悲痛没有让叶嘉莹一蹶不振。放眼望去,她看到了侵略者的残暴无耻,看到了国家的支离残破,看到了百姓的无边苦难。抗战时期,她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小小的身躯里装着满满的家国天下,那是她第一次融入社会激变的潮流之中。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1948年,她跟先生赵东荪成婚。说起相识,只是赵东荪偶然一次在亲戚家看到她学生时代的照片,觉得她端庄清丽,温婉动人,心动之下托了各种关系,制造各种机会加以接近,可追了两年也没得到任何回音。直到一天,赵东荪丢了工作,困在北平。她想:“不会是他经常从青岛跑来找我才丢了工作吧。”出于同情和义气,她答应了求婚。

烽火遍地,世道艰难,如能有个小家遮风挡雨,有个知心人嘘寒问暖也是好的。哪知,天不遂人愿。结婚同年冬天,叶嘉莹随丈夫到台湾,很快发生了白色恐怖。丈夫被关三年,她只能带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寄居在丈夫姐姐家,白天像保姆一样洗衣做饭,晚上抱着幼女蜷缩在走廊里过夜。后来到私立女中教书,一个年轻女人,独自带着幼小的孩子,处处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苦盼三年,终于迎来丈夫释放的日子。本以为从此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没想到丈夫出狱后,本就性格暴躁的他变得更加不近人情,整日赋闲在家,还处处挑刺。那时叶嘉莹已生下小女儿,加上老父亲,一家五口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人肩上。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每天奔波在几所学校上课,光活下去已花光她所有的心力,回家还要小心翼翼地承受丈夫莫名其妙的怒火。

在外,叶嘉莹是受人尊敬的先生。一到家,就成了要日日面对丈夫无理取闹的无助女子。每天下午五点,丈夫就一遍遍打电话催她回家做饭,但凡晚点,就砸锅掀桌,闹得鸡犬不宁。过节时,她买了气球彩灯,将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丈夫却突然发起火来,将气球和彩灯扯得稀烂。为了不影响父亲和女儿,叶嘉莹“忍吏为家甘受辱”,硬是咽下泪水装作什么也没发生。曾以为有人可以共担风雨,谁知太多的风雨都是那人给的。叶嘉莹被折磨得只剩一把骨头。出去郊游时,学生都说:“老师,我们不敢拉你的手臂,怕拉断了。”她在人前轻描淡写,内心早已泪如雨下。

“头巾何日随风掷,散发披蓑一弄舟。”她也想脱离枷锁和苦难,但骨子里传统的她断然起不了离婚的念头。最绝望时,她想过自杀,但舍不得抛下老父亲和两个女儿。最后,她告诉自己:“我得把感情杀死!”只有这样才能麻木地活下去。她把自己的精力转向诗词创作,把自己的心完全投入到诗词教学中。人活着,总要有一份信念作支撑,否则苦难和黑暗早晚会将意志瓦解。对诗词的执着与热爱,成了她立于世间不可撼动的信念。

上天没有赐予一个体贴的丈夫,却派来两个懂事优秀的女儿。对叶嘉莹来说,能慰藉一生的,除了诗词,就是女儿了。自己辛勤劳苦一辈子,终于熬到两个女儿长大成才,先后成家,也算是苦尽甘来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双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一个百劫余生的母亲来说是致命的。她强忍着悲痛料理完丧事,将自己关进书房,谢绝一切亲友的慰问。“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工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她强忍锥心之痛,蘸着血泪,写下了十首《哭女诗》。女儿的去世让她明白,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的幸福,都不是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下定决心:“我要回国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热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少年丧母,国破家散,婚姻不幸,老年丧女,任何一个苦难落在身上都足以摧毁一个人,可她却扛下了所有。深深的苦难把她折磨得憔悴瘦瘠,而她却让自己活成了一枝坚韧的翠竹,“任尔东西南北风”,也不失一身傲骨与豁达,这就是叶嘉莹。

蝉鸣唤醒的时光 24节气之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