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文笔塔 记忆
2024年09月22日

常州译人 / 戎佩珏 戎林海

资深翻译家汤永宽

汤永宽(别名沈凝、夏至)1925年8月出生在武进芙蓉湖汤家村。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作。不久组织上派他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后又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翻译、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党组成员,编审,《外国文艺》(双月刊)主编。汤永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及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等。

1978年他任《外国文艺》主编时,独具慧眼,引进了大量各种流派的外国文学,冲破了当时文艺界的禁区,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为中国读者介绍大量西方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一些知名的作家包括王蒙、梅绍武、任溶溶等都表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繁荣与这本杂志的前瞻性和开放意识分不开。

1998年,他参与翻译的《海明威短篇小说集》获全国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2001年,他参与翻译的《海明威文集》(多卷本,合译)获全国外国文学图书二等奖。2002年,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他“资深翻译家”称号。2007年7月1日,汤永宽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汤永宽的翻译始于1956年。翻译的主要作品有诗剧《钦契》(雪莱);散文诗《游思集》、《采果集》(泰戈尔);长诗集《情歌·荒原·四重奏》(T·S·艾略特);长篇小说《城堡》(卡夫卡);中篇小说《在蒂法尼进早餐》(卡波蒂);《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合译);《卡夫卡传》(布罗德);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一个不固定的圣节》(海明威回忆录)等。

汤永宽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绝不是以另一种语言文字对原作的语言文字作对应释义的一种简单劳动。首先,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再现);其次,翻译是动态的、灵活的,不是死板的、僵硬的文字对文字的“释义”;再次,文学翻译是“艺术的”,译者必须“画虎如虎”,“画猫似猫”,决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文学翻译必须艺术地再现原作,还绚烂以绚烂,还质朴以质朴,还诗歌以诗歌。

对于诗歌翻译,汤永宽认为,诗歌是可以翻译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困难的。他说:“译诗难。各民族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因其民族的独特传统和语言结构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译诗难,难在移植原诗的内容与形式的两全其美。译者往往顾此失彼,二者鲜能得兼。”因此,他主张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必须致力于传神,追蹑原诗的内涵,以准确、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诗的意象、意境。

一张以米代钱币的老方笺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