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茜 通讯员 史莲寅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记者近日在武进洛阳镇了解到,通过探索村村联动、村校共建,岑村村正推动产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取得了“1+1>2”的效果。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早上8时,在朝安村的一片农田上,来自岑村村的专业种植团队已经开始无人机施肥。“我们配套了一系列专业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向周围村辐射。”岑村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仕彪说,这么做,一来可以使种植向规模化发展,二来多村抱团也有利于联村共富。
2018年起,岑村村采取组建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的形式,将村民手中650亩闲散地打造成良田,进行集中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亩均产量超650公斤。今年,岑村又流转了马鞍、朝安村的220多亩农田,带动邻村边角地也变身“小粮仓”。马鞍村党总支书记郁军期待着,借助岑村先进的管理经验,把水稻、小麦种得更好,让村民的收入再增加一些。
农产品量质提升的同时,对仓储要求也越来越高。岑村村党委副书记蒋燕峰介绍,在岑村加工厂北侧,一栋占地1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农产品仓储和冷链中心,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流通,助农增收。
红色印记也是岑村村的一大特色。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创业精神,岑村村早在十年前就在洛阳初级中学设立奖教基金,去年起又探索在洛阳初级中学设立岑村班,通过村校共建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八年级一班是首个岑村班。班级增设了一门地方课程《百年岑村》,作为该班爱国主义、思政育人的必修课;开设研学课,每学期利用节假日(含暑寒假),组织2—3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摩学习,锤炼品质,拓展视野;与市区学校结对开设资源共享课程。
“一年多的学习中,既有课本知识,又有实践锻炼。”岑村班学生王梓轩说,同学们也通过学习坚定了建设家乡、建设乡村的决心。
“我们的宗旨就是培养更多地方优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家的关心,今后造福桑梓、回馈社会。”洛阳初级中学校长陆卫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