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讲了一个故事:大儒匡衡年少时家贫,凿邻居墙壁,偷其光而读书。光,对于匡衡是重要的,是实现学习目的的手段和条件;但对顺华而言,“光”却有着另外的重要意义。
在上世纪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中,传统文化被视为旧制度的残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阻力,成为“糟粕”“四旧”,遭到了清除。这是砌起了一堵高墙,要遮挡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光亮,也使得自己没了光亮。
当我们重新认识到自身文明的价值时,已是新世纪的前夕。之前的几代人,在围墙中以烛为光,把米粒般的微光当作了光源,以为这就是光的全部。他们摸索前行,筚路蓝缕,感人肺腑,但似乎南辕北辙,离真正的传统愈来愈远。一代代的所谓名家,传承的都是“二手文化”,就像一杯不断掺水的饮料,已经“淡出了鸟味”,与传统还有甚联系!还能向他们学到什么传统文化!
中国画亦如此,时至今日,已不知何为真正的中国画?谁为真正的中国画家?
顺华热爱中国画。他曾经在那些名家、老师的指导下,笃信“写生”的教条,走南闯北,行过万里路,创作了一些获得好评的作品。但看着自己的创作,他有了同样的思考:这些作品是否能够维系传统中国画的文化基因?自己能否成为传统文化链上的一环?
他决心重新返回传统,认识传统。他买来《宋画全集》等一系列印刷精良且昂贵的画册,要通过临摹和比照,反思自己的学画过程,在传统经典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五年中,他沉溺于传统之中。去各大博物馆观摩原作,悉心研究;回到家中,再与画册细细对照;然后选出喜欢的作品和画家,精心临摹。
临摹经典,是向传统的直接学习。就是直面传统,不再是人云亦云,不再依靠外力的帮助,而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临摹,跨过了许多间接的沟坎,与古代大师们有了正面的对话,就是见到了祖师的真相,也就有了自己的体验与故事。从此,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不再是那个听故事的小迷弟。
与匡衡一样,顺华也是个凿壁的人。他有意离开周围懵懵懂懂的人群,凭着对绘画理想的专注,要去凿开围着自己的四壁。但与匡衡不同,顺华能够见到的并不是那小洞中偷来的一束微光,而是四壁坍塌后的巨大光芒。就像走进了一片旷野,那里阳光灿烂,光明普照,可以昂首阔步,何必再跟在当今“大师”“名家”们的背后,擎着烛光作邯郸学步?他也必然会见到能够照亮自己前行的那束强光,有了自己的光,就能看见自己的路。顺华以少年时的勇气和精力与古人血战,在一笔一画中体悟传统的精神,领会中国画的真实内涵。只有确立了对传统艺术的独立认识,才能找到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实现自己的理想。
能够思考后在选定的道路上快乐地耕耘,一定能结出与众不同的果实。
在顺华五年成果的展示之际,谨以此文表达祝贺之意。
袁顺华艺术简历
袁顺华,常州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常州信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199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学习。
2011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专题研修班”学习。
2006年起,先后5次进西藏写生创作,中国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展、中央美术学院《刷新RENEWAL》作品展、江苏省中国画展、江苏省人物画展和江苏省当代人物画名家邀请展、常州画院艺术委员会首届学术作品展等。
2011年《西藏·西藏——袁顺华中国画作品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个人作品展《西藏·西藏——袁顺华中国画作品展》在常州画院展出。
2009年—2019年,前后10余年随中央美术学院世界艺术之旅考察团赴欧美等40多国考察交流。
2020年至今,精心研习经典,重返传统,潜心创作。
2024年10月,在常州捌伍当代艺术馆举办个展《凿壁“见”光——袁顺华中国画作品展》。
闲步 纸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39厘米
2023年
梨花 纸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39厘米
2023年
游春 纸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39厘米
2023年
长裙 纸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39厘米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