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要闻
2024年10月22日

税单里面看改革

□本报记者 董心悦

“编号001D,聚苯乙烯树脂,数量58吨,税率30%……”常州海关档案室完好保存着这张泛黄的手写单据。这是1992年1月6日开具的常州海关首张税单,也是我市通关进口货物的首张“身份证”。

小小税单,记录着时代的变迁。30多年来,伴随着常州对外开放的脚步和蒸蒸日上的外贸额,税单也经历了形式、内容、开具方式的多次演变,首张税单的复核员史朝阳也已成为“老海关”。

从“一单一周”到快进快出

史朝阳拿起第一本入库税单账册给记者比画了一下,1992年上半年的全部税单叠起来,厚度不到2厘米。

“那时候进口货物还不多,每天就开具一两票税单。”史朝阳回忆,常州海关刚开关的1992年,税单都是手工填写的。“早上8点,通过收音机听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把外币换算后计征关税,再让企业拿着税单去银行缴税。”一来一回,一单进口货物从报关到放行,用时一周左右。

现在,常州海关平均每天要处理300多份报关单,报关大厅早已不见人头攒动。不论是企业提交的报关单,还是海关出具的税单,都通过线上系统这只“无形大手”安排调度,全流程通关手续的办理时间可以缩短到10分钟左右。

“税单自主打印后,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报关、缴税、打印税单的流程,不再需要派专人领取税单。”常州海关关税科科长刘静说。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市进口额446.5亿元,是1992年刚建关时的50多倍。近年来,我市进出口规模先后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关税业务也逐年扩大。在推行自主打印税单改革的2018年,常州海关全年税收突破40亿元,仅仅3年后就突破了50亿元。

“税单改革与对外贸易扩大、海关业务增多密不可分。”刘静说,这些年,电子化支付、汇总征税、自主打印税单等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先后在常州落地,商品快进快出成为常态,手工填单已成历史。

从“小打小闹”到“优进优出”

在全球最大的汽车衡智能制造基地,半小时不到,一台超薄型电子汽车衡就走下了产线。“以前一天也做不出一台,现在一年量产千台。”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中国区战略项目部总经理朱丹自豪地说。

作为首批落户我市的中外合资企业,“常州托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曾是20世纪90年代初税单上的“常客”。由于建厂初期还没有研发能力,小到传感器配件,大到先进生产线,都要从国外引进。而目前,全球60%的衡器产品产自中国,其中40%来自托利多常州基地。公司也经历了从依靠引进到自主研发,并反哺国际市场的华丽转型。

“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也得益于我们技术研究的深入。”朱丹说。近十年,托利多从中国走向全球的产品越来越多,凭借良好的质量与性价比,以常州公司为代表的集团企业开辟了许多“国外没做过的生意”,不仅助力国内产业升级,更让优质产品走向国际。

长期坚持对外开放,让许多企业和托利多一样扎根常州,使电子衡器等“常州制造”从无到有。多年来,我市积极引进外资,打造综保区,建设港口,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向新向优。从关税减免就可见一斑。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常州海关积极落实总署关税减免政策,减免税鼓励项目名单中,高新技术产品及设备约占90%。今年1—8月,海关已为辖区进出口企业减免税款16.89亿元,进一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激发本土研发创造活力。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市外贸优势产品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纺织品、轻工类、土产类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迭代。目前,机电产品是我市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具备新能源产业特色优势的“新三样”产品年出口规模已接近300亿元。

坚定信心决心 积极担当作为 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带动和支柱作用 常州举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