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版:金融
2024年10月23日

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张琛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周期。

理论上正确的答案,却因对应不同的时间阶段而导致不同的生活质量。记得我在上海读书时,杭州的房价居然比上海贵,当时的舆论归因于温州炒房团。后来,随着温州资本的落寞,杭州与温州的房价阴跌数年,上海的房价却突飞猛进,直到2010年之后,杭州的房价再度与上海并驾齐驱。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在杭州房价便宜时在杭州生活,上海房价便宜时在上海生活,不需要任何操作,便享受了双重福利,妥妥人生赢家。

如果以我现在“事后诸葛”的眼光回顾,上海也好,杭州也罢,这么多年房价起伏的深层逻辑是这两个城市对于人才、对于资本、对于房产商等此消彼长的动态供需平衡。当上海更需要人才时,也有过买房送蓝印户口的时刻。这一政策也直接奠定了浦东超20年繁荣的基础。国庆节前,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房产新政。其中,广州等于全面解除了限购限贷,深圳是非核心区随便买,唯有上海和北京,犹抱琵琶半遮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印证了上海和北京的城市吸引力强于广州、深圳。在江浙沪的范围内,上海更是一骑绝尘;南京、杭州、苏州都在“裸奔”,而上海依然通过房价、土地等限制严守人口红线。

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引导产业向西部迁移的政策,如《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等,包括“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鼓励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西部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中西部延伸,如物流、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

新的人口,旧的过去。每一轮产业的调整与迭代,都会引发资金、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带动一个区域又一个区域起落兴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财富的保值增值是不是伪命题呢?

具体到一座城市的内部,以上海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前,上海长宁区中环外的古北因诸多日企、韩企、台湾企业入驻,曾是上海最为国际化租售比最高的社区。直到现在,依然能在古北吃到不输给东京的日料。2010年之后,大批外企将亚太区总部迁至浦东,吸引了大批外来中高端人才落户,浦东内环外的联洋渐渐崛起为与古北并驾齐驱的国际社区,平均房价也一度领先内环内。而最近,惊闻联洋某当年红盘的价格居然跌回8年前。说好的核心资产呢?

我觉得,相对于一个人有限的生命,财富本身就是一种庞氏。如果缺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盘,古北、联洋、张江高科……甚至东京、硅谷都将隐没人烟。如果缺乏后续年轻人的认可和共识,黄金、比特币等都是破铜烂铁。存量财富之所以是财富,只是由于供给方在提供产出或服务时互相竞争压制了价格。如果供给方变少了呢?譬如,出生人口变少导致劳动力变少,花钱但没有劳动力供给。更极端一点,交易产生财富,假设大家都躺平,没人愿意劳动,那存量财富又怎么花得掉呢?假设倒退100年,再有钱都买不到手机,因为没有供给;假设前进100年,再有钱但也未必雇得起100个佣人,因为没有足够劳动力。当交易行为为零时,则意味着存量财富归零。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改变周期是不可能的,但作出顺势的选择是有可能的。譬如,在一座城市户口放松时进入,收紧时撤出;譬如,在资本市场缩量时潜伏,放量时撤出;譬如,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当我们能够顺周期行动,无论处于什么周期,都不至于沉没。

保丰收 安民心 金融宣传 尊老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