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七轩
市七院始建于1946年,近80年来深深扎根于常州东部区域。近年来,我市东部新城崛起,经济民生齐头并进。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市级综合医院,市七院紧跟常州经开区快速发展的步伐,不断提档升级。
去年,随着二期急诊病房综合楼启用,拥有1000张床位的市七院就诊环境焕然一新,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今年,常州经开区与市卫健委签约《关于支持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协议》,为市七院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力争三年内创成具有专病特色的东部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常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土壤。
救“急” 警医联动,织密东部急救网络
2月2日,家住横林镇的74岁仇奶奶被轿车撞倒在地,导致全身多处骨折。横林交警中队接到警情后,通知横林站点急救人员,110警车与120救护车同时赶赴现场。
仇奶奶年龄大、伤势重,时间成了抢回生命的关键点。交警沿途控灯放行,急救医生救护车上先行救治,同时与医院沟通伤情,做好抢救准备……多方协同下,仇奶奶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救治,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仇奶奶抢下时间的,是当月刚刚启动的“警医联动”机制——市七院与常州经开区公安分局、市急救中心三方联动,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试点构建“整体协作、快速响应、精准指挥”的三位一体“警医联动”机制。
横林站点急救医生邹亚文介绍:“我们急救小组与交警队24小时协同值班,遇到紧急事件可以随时沟通,必要时与交警同时赶往现场。横林站点周边交通发达,工厂密布,卡车、货车较多,发生交通事故概率较高。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常常会导致路段堵塞严重。如今协同出车,交警可以快速对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并协助我们优先通过,大大减少了我们耗在路上的时间。”
数据显示,“警医联动”在横林试运行以来,患者送医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以上,辖区交通事故亡人数较去年同期下降36.4%,有效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抢救成功率。
今年5月31日起,这一创新机制正式在经开区全域运行,建立市七院、横山桥高速路口、横林交警中队三个急救站点,通过设立联合接警席位、三方信息互通等方式,实现整体协作、快速响应、精准指挥、随警出车。到达报警现场后,医疗人员可以依托智能信息化平台畅通联络机制,对伤员进行实时伤情判定,按照“就近+就急”原则快速转运伤员,开通院前、院内救治绿色通道,实现“一体化”救治,提升伤员救治成功率。
常州经开区位于常州“东大门”,交通路网发达,日均交通流量高达3万余辆。市七院南临京杭大运河,北靠沪宁城际铁路,东依沪宁高速,正坐落于“东大门”的交通枢纽地带。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市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市七院承担着常州市医疗急救网络东部中心的职责,近年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重点打造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区域一体化急救体系。
下一步,市七院将积极配合“警医联动”进一步覆盖全区的急救网络,畅通信息和交通“两个链条流”,补强三大急救站点、车辆、设备、技术、人才“五个要素”,实现指挥调度智慧化、区域急救一体化、院前急救高效化,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后盾”。
承“重” 多科合作,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4月22日中午,18岁的小林骑着电瓶车撞上了大卡车,一声巨响后倒在了血泊中。
被送到市七院时,小林已经陷入意识模糊,右膝盖上方,一截断裂的大腿股骨还戳在外面。
市七院创伤中心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一支由骨科、脑外科、心胸外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为小林会诊。由于小林伤情复杂,头部血肿和腿部粉碎性骨折都很严重,最终他被推进急诊手术室,脑外科团队与骨科团队一上一下,同时为他手术。3个小时后,小林脑内的血肿被清除,股骨完成清创,打上了外固定支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伤口没有感染,两周后,小林就接受了内固定手术。
小林粉碎性骨折的部位在连接右膝盖的股骨,断裂口参差不齐,周围结构复杂,拼接复位难度极高,微小的差池便会影响功能恢复,导致后期不得不做关节置换。为此,市七院创伤中心团队埋头作业2小时,为小林复原了断裂的股骨。1个半月后,小林康复出院。
像小林这样的严重创伤往往涉及多部位、多脏器的损伤,伤情复杂。要应对这种情况,一是要“速度快”,二是要“处理好”。
为了避免传统急诊制度容易漏诊的弊端,最大程度保障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时效性,市七院创伤中心设立了一套快速响应的新“打法”。创伤中心主任唐会峰介绍:“现在的创伤中心病区整合了神经外科、胸腹部外科和骨科等专科,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来自多个学科的医生和护士相互配合、联合诊治,共同查房、护理。不仅免去了患者换床挪动的不便,也提供了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
除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流程制度的优化,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底气源自医院多年来“强专科、大综合”的坚持。
近十年来,市七院一手抓“内部发展”,新增17个临床及医技科室,建成老年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创伤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已有重度颅脑损伤抢救等十多项高难度手术达到市内先进水平,部分科室具备全系列手术能力。
同时,市七院也不吝“外智内用”,先后与意大利、以色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芬兰等地知名医疗服务机构、高校及医疗院所建立合作;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名医院、名专科、名专家共建专科联盟,近年来新增10余个教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与30余位院外知名专家建立定期坐诊、临床指导、会诊及手术合作关系;加强与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医院、市三院、市妇保院等的合作,并成功挂牌“常州二院经开院区”,建立了全面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带动专科学科建设和诊疗水平提升。
解“难” 以人为本,引领老年健康服务
“今天天气不错!”早上7点,吴奶奶拉着小车慢悠悠地走去菜场,偶尔遇到老邻居便笑着闲聊两句。很难想象,一年前,她曾因全身疼痛、无力,完全起不来床。
“当时,老人被子女搀扶着走进我的诊室,步履蹒跚,脸色苍白。”市七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张丹回忆,“家属告诉我老人有高血压,近来全身多处疼痛,腿也越来越没力气,却不肯到市区和孩子一起住,只肯一个人住在经开区的老家。他们以为这些症状是老人上了年纪所致,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想来住院调理下身体。”
然而,经过老年综合评估和检查,张丹发现吴奶奶并不是简单的“上了年纪”,而是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经过对症治疗后,吴奶奶不仅疼痛明显缓解,也能下床走路了。出院时,她拉着医生的手道谢:“想到今后的每一天,我不用再枯躺在床上,还能生活自理,仿佛又重生了一次!”
“衰老是人生无法避免的阶段,然而面对老年疾病,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创造更加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张丹说,“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共病,如衰弱、骨质疏松、脏器功能退化、慢性疾病等,治疗时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不同于‘以治病为中心’的传统诊疗模式,老年医学更偏向于‘以病人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
针对老年人一体多病、多重用药等问题,市七院老年医学科创造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以“综合评估+团队共治”为核心流程,让患者一次就诊,同时接受多个专业、多位专家的协作诊疗,从而改变病情复杂的患者就诊时需要奔波于不同科室求医的问题,实现内科、外科等多科室、多治疗手段相互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且便捷的诊疗服务。
作为全市首个经中国老年医学会认证的“老年友善医院”、国家级老年友善示范单位,近年来,市七院不仅精进各项医疗服务技术,还积极探索老年健康服务新模式。
依托常州市医养结合联盟,在已有的45家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市七院深化与经开区共建“医养+康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打通技术壁垒,不断完善“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四级网络体系,实现四方资源有效联动,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城乡覆盖、功能完善、服务多元、监管到位的全方位“大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打通患者就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