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茜 殷雯馨
以创新为内核的各类平台载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加快集聚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创新“浓度”,武进区大力推动创新平台载体提档升级,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服务链条。一批布局超前、规划合理的园区精准定位,积极拓展场景、生态、服务,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最适配的科创环境。
联动共进,打破各自为政
为不断深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江苏国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经集团)在武进首个“基金+基地+城市”试点园区——湖塘科技产业园持续探索,拓“朋友圈”、建“合作圈”。前不久,常州尚纳塑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驻园区内的松禾科技园。
松禾资本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重点跟进数字科技、精准医疗、创新材料三大硬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上半年,国经集团与其签约,以湖塘科技产业园为核心,设立松禾科技园,探索知名资本领衔招商模式。双方还共同发起成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松禾天使基金。
作为“园中园”首个入驻项目,常州尚纳塑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高精度穿戴产品智能设备和智能工厂集成自动化产线。“这是一次以‘基金+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实践。”该公司创始人李松博士表示,希望借助资本力量让“硬科技”加速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
充分融入武进“2+8+N”全域发展格局,国经集团目前拟建和在管的园区总面积近130万平方米,包括龙城芯谷、国经·嘉泽科技产业园、牛塘虹溪科技企业孵化器、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围绕打造重大项目招商引擎、提高园区运营水平、做优科创服务生态,国经集团不断深化“基金+基地+城市”发展模式,让科创园区矩阵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向天要地”,超越千篇一律
占地面积不变,单位产值倍增——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津通国际工业园三期项目把平面工厂升级成“立体工厂”,通过“向天要地”,打通发展瓶颈。
“项目紧邻沪宁沿江高铁武进站和地铁1号线,最近处不到百米。处在黄金地段,更要节约集约用地,支撑高质量发展。”津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贡毅介绍,三期项目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定位为“产业上楼”探索区,整体规划、滚动开发,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减震隔离、垂直交通、设备载重等,确保后期使用体验像单层厂房那样自如。2栋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多层高标准工业厂房,近期将交付。
“工业上楼”的一大目标是促成产业集聚,拉近产业链距离。以此为目标,津通集团紧扣武进区“95X”产业体系,优中选优,目前已签约及意向签约的20多家客户,均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优质的人才团队。“其中一家是从事LED研发、生产、销售的知名创新型科技企业,计划入驻时把华东区域总部也布局到这里。”贡毅说。
考虑到“工业上楼”需要更加专业、精细的运维,津通集团正加大数字技术投入,以推动全周期、智慧化管理,服务新质制造力量。
做精做细,拒绝粗放管理
找准产业转型的战略支点,各产业载体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园区—现代化运营”体系。
在工研荟科技产业园,30多家科技型企业总部的千余名人才逐梦于新能源、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赛道。他们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58%、28周岁以下青年占30%。聚焦这一特点,8月底,武进首个园区青年之家——“菁研汇”青年之家在此启用。
工研荟科技产业园团支部书记金泽豪介绍,“菁研汇”青年之家重点发挥产业链带动、项目推动、条块联动的作用,建立“链长—链主—青专员—青指导员—链上企业”的完整反馈链,个性化提供政策辅导、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等服务,实现团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目前,“菁研汇”已成功举办Company Walk、“青”松时刻、逐“新”研学之旅等活动30余场。
作为武高新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创新试点,工研荟还聚焦入驻企业与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国企信用灵活机制和资源优势,推出“荟基金”“荟客厅”“荟食”“荟动”等,以精细周到的服务管理,为企业发展赋能。
“我们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集聚60至70家优质创新技术型企业,让更多企业和人才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梦想与成长。”工研荟科技产业园总经理杨莉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