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笔,常在关键处着力;伟大的征途,总在开拓中奋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常州高新区,成立32年来始终大力弘扬“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从产业合作到创新协同,从基础设施到营商环境,从城市品质到美好生活,常州高新区以全格局、理念、视野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中,向最难处攻坚,向关键处发力,努力把“高新定位”干成“高新地位”。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近年来,常州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持续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克难奋进、攀高逐新,破解难点、打通堵点,筑强“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高原,锚定未来产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建设,切实当好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主力军”,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提供更强支撑,建设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式现代化高新实践中奋力迈向全国一流。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常州高新区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成为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建设新能源之都核心区。近年来,高新区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新能源产业总规模超19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成为首个千亿产业。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新能源之都建设机遇,聚焦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全力推动安米、比亚迪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深化“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办好“链上有约·邻里配套”产业沙龙,重点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智能座舱、智慧视觉等高附加领域拓展,深度融入整车制造企业供应链体系,努力培育更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不断提升新能源之都核心区的产业集中度、产品辨识度。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全区共有高企13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0.7%。我们将全力实施新一轮高企引育计划,力争年内新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4家,高企突破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600家。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建设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跻身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依托黄和院士领衔的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集聚一批优质合成生物项目,打响长三角“合成生物港”名片。
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持之以恒做强要素保障,大力建设“五个一万亩”,持续优化企业“ABCD”分类管理,做精做实“369”滚动用地储备,精准配置资源要素,让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用电、用气、用地无忧。不断丰富“招推服一体化2.0”版本内涵,充分运用“前置”“并联”“容缺”等创新举措,常态化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全面落实“绿名单制度”和“首违免罚制度”,大力推行“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推动各类检查上下整合、左右联动,实现对企监管成本最低、干扰最小、效果最好。认真落实领导挂钩服务重大项目、走访重点企业等有效机制,探索建立“税、电、钱、人”数据共享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准确性,第一时间、竭尽所能为企业排忧解难、链接供需、争取资源,全力打造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的一流营商环境。
抢抓常泰大桥建成通车历史性机遇
加快实现更高水平产城融合、南北互通、跨江联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及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开创我国城市工作及城市更新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常州高新区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当好主力军、打造示范区,着力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新样板”。
更高起点推动区域一体。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接加入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持续放大“空铁水公”四位一体交通优势,提速常泰高速、腾龙大道、龙江路高架北延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连线成面形成辐射更广的交通网络,保障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顺畅流动,与常州“两湖创新区”一体发展、双向奔赴。
更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系统谋划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站南片区城市更新,实施环新龙湖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市一院高新院区、第二工人文化宫建设,推动局小新龙湖分校等“新校”向“名校”冲击,加大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给,不断提升高铁新城的高端要素供给能力,加快集聚更多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和头部机构,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更高水平塑造城乡形象。把“城市大管家”作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大管家”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物业行业黑白名单和建筑企业白名单制度,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推动形成“优胜劣汰、失信失业”的市场环境,促进全区建筑业和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推进沿江万亩农文旅融合项目,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全景再现“春江花月夜”诗意画卷。
把握发展与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内在逻辑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其中,“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和人民立场,深刻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
常州高新区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基本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将改革“改”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服务品质民生之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教育、高水平医疗、高质量生活的新期待。下大力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序开展优秀退休教师返聘工作,深入推动教育基金建设,“真金白银”奖励名校名师,努力打造全市教育新高地。深入挖掘孟河医派文化资源,推动“费马巢丁”四大名家传人常态化坐诊,努力吸引“流量”、集聚“留量”,推动孟河医派脱虚向实,飞入寻常百姓家。提档环球恐龙城、江南环球港等重要文旅融合带,大力繁荣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长三角和沪宁线上特色鲜明的文旅休闲胜地。
夯实本质安全之基。久久为功推进粉尘涉爆企业整治、“厂中厂”治理、“除患治违”等专项行动,深化燃气安全“审管联动”、工业厂房出租“先验后批”、化工企业总监“园企共管”等有效经验,推广基层“安消一体化”试点工作,推动重点企业投保安责险全覆盖,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提升多元共治之能。定期对存量信访事项进行大起底,特别是近三年新增信访事项,梳理形成诉求合理和不合理“两张清单”。对有合理诉求的,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包案化解制度,“一案一档、一案一策、一案一专班”,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对诉求不合理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表明态度、释法明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常州高新区将持之以恒扬优势、提能级、补短板,深入实施“三大工程”,以发展强底气,以奋进扬志气,持续扩大各项工作在全市的占比和贡献,把高新区应该干、能够干、必须干的事情干成干好,为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