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近日,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引发热议。据报道,用某平台小程序订酒店时,消费者可以勾选“订后即焚”的服务,以保护个人隐私。
从表面来看,这是平台想要保护用户隐私的“好心”之举。平台用户选择“订后即焚”服务后,订单将会在用户成功入住酒店次日12点自动删除。对于非常注意隐私保护的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我们的隐私会被泄露,难道只是因为少了一个“订后即焚”?事实上,我们在平台上完成订单时,就已经将个人信息递交给平台了。所谓的“订后即焚”只是让订单从我们的手机上消失了,在平台数据库里却仍然保留着。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私密空间,一般不会给别人看。真正的隐私泄露往往是因为平台或酒店对消费者信息保护不善,是平台和酒店的内部原因,如今却想要通过删除消费者方对信息的保有,来表明自己“做好事”的决心,岂非本末倒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平台应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保存相关交易信息不少于三年。由此看来,“订后即焚”能保护个人隐私更像是一种噱头,能做到的也只是将消费者端的记录藏起来。深究起来,“订后即焚”反而可能会为违反道德、法律者提供便利,为执法部门调查、个人维权等增添麻烦。
对于平台来说,“订后即焚”为了扩大自己权益的成分可能要大于维护用户隐私的成分。平台想要通过“订后即焚”保护个人隐私这样的噱头一劳永逸,推卸自身保护用户的责任,让用户发现个人隐私泄露时潜意识地忽略平台责任,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用户选择平台本来就是因为信任,可等到用户需要维护自身权益时,发现困难重重,反倒会使用户对平台不信任,平台口碑也会在无形之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