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要闻
2024年11月26日

“生活共同体”变“治理共同体”

一个社区的和润“家”法

□本报记者 周茜 通讯员 王静 潘曙东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社区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因地制宜治理是一道开放题。

位于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的学府家苑社区,安置小区、商品房小区、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并存,常住人口约2万人,人员构成复杂。抓住“人”这一社区的基本单元,学府家苑积极打造“和润家苑”,引导居民把“生活共同体”变“治理共同体”,成为武进区睦邻善治小区建设的示范点。

树好家风,传承新风

“两个儿子都能干佬!”“对老母亲好得很!”说起学府家苑22幢乙单元的邱金秀家,邻居们总会翘起大拇指。

96岁的邱金秀育有两儿一女,儿子周正庆、周焕庆都在身边,女儿嫁在上海。“小时候条件不好,家里盖平房的土砖,是我妈和姐自己烧的;后来分了田,是妈妈种;爸爸70多岁时瘫痪在床,也是妈妈照顾。”周焕庆说,母亲一辈子任劳任怨,自己有能力了就想多尽尽孝。2005年老房拆迁后,他们特意选了门对门的房子,方便照顾。租房过渡期间,邱金秀摔伤髋关节,孩子们认为生活质量很重要,果断选择手术而非保守治疗。“我们家五世同堂,这是好福气,应该珍惜。”

18幢丙单元的退伍军人周方忠,也是邻居们夸赞的对象。多亏了他,楼道面貌焕然一新。“小区有些年头了,看到墙皮脱落和墙上的小广告,总觉得不美观。”退伍不褪色,周方忠自费买来环保涂料,将楼道刷新。电梯轿厢有污渍、非机动车乱停放等,他看到后也总是随手处理,平时还积极在左邻右舍间宣传引导。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楼栋成为小区长效管理的标杆。

注重用好家风引领社区好风气,学府家苑社区近年来开展了四季生日会、夕阳乐、缤纷暑假七彩生活亲子活动、文艺展演、安全健康科普、敬老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评选孝道家庭、书香家庭、文明家庭,涌现出一批典型。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茶余饭后,学府家苑各楼栋门口就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安置小区是‘熟人’小区,大家以前都是村民,彼此熟悉。”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健介绍,社区为此专门在43个单元门口都放置了桌椅,并在分散的小花园造了5座亭子,方便大家休闲娱乐。

为了让居民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今年,社区还打造了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和润家苑”社会工作站,通过党建引领,将社会组织、爱心单位、小区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凝聚到这一“民生服务台”,开展志愿服务、民意收集、矛盾调解、文化活动等,实现有人员“理事”、有场地“议事”、有制度“管事”,居民参与热情高涨。

常裕大酒店是社区的爱心单位之一,每年都和街道南周股份经济合作社、学府家苑社区一起,为70岁以上老人举办重阳宴,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餐饮并准备小礼物,今年已是第16年。从起初的30多桌到今年的72桌,酒店副总经理杨维英见证了老年人生活越来越幸福、社区“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特别是这场爱心接力还在吸引其他商户加入。“今年,街上的鲜花店为每位老人都准备了1支鲜花。对很多老人来说,这样的体验是第一次。”杨维英说。

家家出力,五哨齐鸣

社区事、大家事,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

学府家苑社区将党建与网格深度融合,打造“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经营户)”四级组织网络,并组建“红雁哨”“银翼哨”“清鸣哨”“巾帼哨”“杏林哨”5支网格治理队伍,构建纵向延伸到微网格、横向覆盖所有居民的“瞭望哨”工作体系,让需求更快响应、服务更好落地。

李健举了个例子,社区有一户老人,三个女儿都已去世,预判到女婿和孙辈对老人的赡养可能会有疑问,社区请来律师,提前上门为家人答疑解惑。“作为‘清鸣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我们就在全区首推‘三官一律(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进网格,去年又引入心理咨询师。”李健介绍,近一年来,“三官两师”已走访居民500户次,为200余名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今年1—10月,矛盾投诉量同比下降24%,成为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最有力的“先遣队”,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社区抓总、多方联动、物业先行,“红雁哨”融入服务一线。围绕消防通道占用、基础设施不足等“急难愁盼”,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红色物业三驾马车同向发力,每月召开研判分析会,每季度开展社会治理风险排查,办实事、促进度,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没有上一篇了... ... 民营企业多元“出海”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