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淑君 童华岗
通 讯 员 王远振
今夏,在大庙弄·青年里上演的常州市“第二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开幕大戏《青年里·归来》赢得满堂彩。现场不仅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艺之旅,更是用戏剧点亮老城厢,让文旅融出了新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早在10年前,区文体旅局就开始不断探索,如何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从社区天天乐、运河五号小剧场等基础文化服务,到大运河文旅戏剧周,不断创新文化业态,钟楼从一个小剧场到一座“剧城”,开拓出了独有的“钟楼模式”。
问需于民,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传统演艺都需要大舞台、大剧场,但群众性不强。而小剧场演出以其灵活的表演形式和更为沉浸的观演体验,不断赢得观众青睐。面对这一新趋势,早在10年前,钟楼区文化馆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2014年,一群平均年龄55岁、来自不同社区、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阿姨,组建了《香脆萝卜干》的演员阵容。在9年不断打磨下,舞蹈作品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香脆萝卜干》正是钟楼推动群众文化走向精品化道路的起点。10年前,钟楼“幸福广场周周演”“社区文明天天乐”的一个个小舞台为《香脆萝卜干》提供了积累舞台经验的大众平台。“获奖的背后,其实是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原区文化馆馆长、常州大运河文旅戏剧周项目策划人孙茹表示,目前钟楼区拥有280多支群众文化队伍,对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
“每一次演出都会根据市民反馈去修改完善,接地气了才能经受住考验,才能出精品。”孙茹说,除了《香脆萝卜干》,从大众文化走出的精品还有很多。比如,常州第一部打工题材音乐剧《六号车间》、话剧《较量》、运河五号工业遗存剧场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等等。其中,《六号车间》作为全国首部群文音乐剧,荣获了中国·东莞音乐剧节原创优秀剧目奖,而这部剧也是一群“草台班子”通过每天12小时不间断的封闭式训练,才最终获得成功。
此外,钟楼多年来为精品文化积蓄人才力量。2016年,区文化馆开始了为期4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连续4年免费向广大群众推出4场专业汇报演出,包括潘杨生《一生所爱》演唱会、庄荟莉器乐《丝弦扬韵 钟琴一生》独奏会、索亮舞蹈《遇见江南 舞动年华》分享会,以及万松个人画展。
创新表达,拓展文化内涵
“从来没有想到,居然会在油罐公园看到这么好的音乐史诗剧,实在是一种享受!”市民王先生每每想起去年中秋在钟楼区油罐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演的大型音乐史诗剧——《明月照古今》,都会感慨良久。
其实,城市并非仅仅是满足人们集聚生活的功能空间,更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空间。在这一背景下,钟楼区通过将“剧”融入“城”,一方面将小剧场巧妙嵌入到各类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中,无论是古老的街巷、现代的商业区,还是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区,小剧场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城市文化增添一抹亮色;另一方面,小剧场形式活泼,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更快速地回应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构建起观众与历史、传统、时代之间的联系与共鸣,在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
同样,在今年举办的常州市“第二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分剧场上,区文化馆与“鸣野空间”私人设计工作室合作,创新运用“环境式朗读”的方式,由钟楼本土演员出演,全方位沉浸式上演了剧本《捉影》。该剧本曾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演出现场,观众与演员产生了紧密的互动,这种方式唤醒了观众对戏剧文化的全新认知。
“为满足不同观众需求,我们对排演的各种类型戏剧,都进行了创新。”区文化馆副馆长潘杨生介绍,除了油罐主题公园史诗剧《明月照古今》,以及主题街区文旅场景行进剧《青年里·归来》,还创新探索了非遗餐秀剧《乾隆下江南之萝卜干记》、民元里文保建筑群落行进式话剧《寻找金头玉臂》,完成了从舞台到工业遗址、纪念场馆、主题街区及文化新空间的“文旅演艺创作和呈现”。
2021年,区文化馆与瞿秋白纪念馆合作,探索创作了沉浸式话剧《又见少年阿霜》,该项目也成为了全国文保优秀案例。2022年,《织梦运河》打造出了“小剧场”沉浸式演绎的引领性实践。
漫步于城市中,不经意间便看了一场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剧场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已经成为钟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
“第二届大运河文旅戏剧周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将小剧场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推进文旅地标和多元小剧场的开发与运营,让戏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城市场景,让老城厢焕新亮相的同时,赋予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孙茹表示。
在南岸里酒吧一边品特调一边观摩关于爱情的故事;在期会文化空间吃着轻食看着经典咖啡剧;逛个吾悦、百大就能邂逅现代环境剧……在钟楼,小剧场嵌入购物中心,形成“剧场Mall”模式,为娱乐消费融入演艺文化元素;咖啡厅、酒吧、书店的一角都可化身演区……“小而美”的多样性演出与日常消费紧密结合,延长观众的驻留时间,丰富观众多元文化体验,拉动二次消费,深度实现舞台艺术与生活消费的多向融合,持续激发小剧场和城市互动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潘杨生说,文旅项目作为城市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输出窗口,对城市发展尤为重要。“文化馆的文化普及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走一条深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创新之路,走一条老百姓需要的发展之路。”他认为,通过新型文旅项目上马,留住一群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活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经济活力。
“常州市大运河文旅戏剧周是钟楼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文化业态的积极探索。”区文体旅局局长陈佳表示,历经十年的精心培育,群众身边的“小剧场”已然成为钟楼的一张崭新名片。以连续两届的戏剧周为例,近20个非传统剧场空间,带来话剧、音乐剧、舞剧、默剧、魔术剧、沉浸剧、脱口秀、滑稽戏、锡剧、越剧、儿童剧等不同形式的近50场精彩演出,吸引了线上线下近十万人次。“每一次掌声的交汇,都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