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雯馨
日前,一份特殊的捐赠从南京发往武进区档案馆。这是一箱从废品站里“抢救”出来的珍贵档案——一位武进籍女科学家的毕生手稿。这份手稿让这位女科学家的非凡一生进入人们的视野。
废品站的“因缘际会”
在南京工作的冯源热衷于观察、探索生活中无人问津的角落。今年10月的一天,当她路过一个废品回收站时,突然被书堆里一本红色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所吸引,走上前认真翻看,她惊讶地发现,书堆里有很多医学方面的期刊以及俄文、日文、英文词典,还有十几叠泛黄的手稿。
看着手稿上工整娟秀的笔迹,冯源忍不住想象着手稿主人一丝不苟写下这些内容的模样,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和心血。这份跨越时空的相遇和“窥探”深深吸引了她,最终,她以60元的价格买下了所有书籍和手稿。
据废品站老板说,手稿主人已经过世。冯源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装着它们,就像怀揣着一个人沉甸甸的一生。
“她的一生在我面前展开”
回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冯源从书籍扉页的签名、夹在书籍中的工作证、各类手稿的细节中,渐渐确认了其所有者的身份——王锐,女,工作于南京药物研究所,学习过三门外语……
“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冯源说,从那些缜密细致的手稿来看,王锐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人。
“在俄语书扉页,她写下了购书的地点、日期,画了两朵小小的烟花,还有一个化学结构符号式。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太鲜活了。”越是深入,“王锐”的形象越发鲜明和丰满,冯源仿佛在进行一场侧写游戏,勾勒出这位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生。“她格外关注非洲地区的情况,也喜欢看漫画和言情小说。”
怀着感慨的心情,冯源将这一场“奇妙际会”发表在小红书上。标题写着“她的一生在我面前展开”,封面图片是废品站的手拉车。她写道:“我意识到我捧着的其实是一个陌生人此生的证据”“我想着那个模糊的身影,有好多问题想问她”……
这一举动使这场“奇妙际会”引发连锁化学反应,迅速引爆网络。有人感慨于王锐女士精彩的一生、可爱的笔记,有人畅想百年后以何种方式留存自我存在的痕迹,有人回想起了过世的家人……截至发稿,该帖已获得28万点赞、1.2万评论。
在网友的查证中,冯源得知,王锐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曾就读于南京药学院。冯源因此联系上了武进区档案馆。经档案馆查证,终于在《武进名贤》上确认了王锐的身份。原来,王锐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灭螺药的研究。
“从你的归处,我找到了来路”。得知消息的当天下午,冯源就驾车从南京出发,将这份沉甸甸的档案和武进区档案馆进行了交接。“在那个动荡不安、女性难以接受教育的年代,王锐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如此的成就,令人敬佩!”
“抢救”正在离去的老科学家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征集武进籍院士、科学家等名人档案,接到冯女士的捐赠电话,我们很惊喜。”武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冯源带来了林林总总的51件物品,经过整理消毒,已经编录入册,保存进馆内库房。
采访中,武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为记者解释了王锐手稿的一些“谜团”,比如用拼音写论文,可能是因为当时正在大力推广汉语拼音;关注非洲地区,是因为血吸虫病在当地格外流行,至今仍是重灾区。“随着网友的关注和转载,有关王锐女士的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很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姜海婷也联系了我们,他们正在进行老科学家采集工程,并且知道王锐女士。”
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历史研究是姜海婷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过去她也采集了有关王锐的部分文献资料。“勤奋学习、热情工作,为人敦厚、亲切”,姜海婷在走访调研中,听到王锐生前的同事、朋友这样评价她。据介绍,王锐于2021年去世,享年94岁。
为了让网友捐赠的档案发挥更大价值,经姜海婷介绍,武进区档案馆已经将王锐女士的研究手稿影印件分享给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等单位保存,供学术研究。
王锐的际遇,是老科学家晚年境况的冰山一角。很多科学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度过了传奇的一生,但在专业领域外却鲜为人知。而现在,他们正在逐渐离去。
近年来,武进区档案馆启动了武进籍院士档案征集工作,从历史的洪流中“抢救”老一辈科学家珍贵的痕迹。“武进的院士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十位,但有的已经过世,有的移居海外难以联系,这项工作推进比较困难,但我们不会放弃。”武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后续将继续做好武进籍院士档案、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希望广大网友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线索。 高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