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垚 孙婕
通 讯 员 丁文锦 赵玉涵
常州经开区占地181平方公里,河网纵横交错、水系丰富,共计有185条河道,总长度约为416公里。自2022年起,常州经开区全面启动了全域幸福河湖的建设工作,以河长制为核心,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作为主要任务,推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记者获悉,迄今为止,全区已建成黄桥港、五一河等65条幸福河湖以及狄坂、奚巷等8个幸福小微水体示范区域。这些“幸福水”,淌进百姓心田。
科学治水 浊流变清波
初冬时节,顺通河水清澈透明,新修建的滨河廊道与整治后的生态景观相融,林荫夹岸,不少游人漫步。不远处,横林镇中心城区车水马龙、人声喧闹。
顺通河虽然不长,却穿过横林镇的中心地段,流经多个居民区、商业区、医院及学校,是一条典型的老街居民密集区内河。以前,这条河因水质问题遭到吐槽。如今,经过清淤、驳岸绿化后,水清岸绿的新景让周边居民都感到惬意。
横林镇农业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劳伯村表示,为扭转顺通河截污不彻底、水质不佳、驳岸缺失的局面,河道综合整治涵盖了源头控制、水质提升、岸坡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显著改善了河道及其周边的环境状况。“如今的顺通河,成为不少居民绕路也要来散步的好去处。”
“黑臭水体问题的本质是污水直排,更进一步是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尤其是沿河老街区域。”劳伯村说,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黑臭问题,此次改造开展了控源截污工程,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通过调蓄、节流等措施降低了溢流频次,减少雨季污染物入河湖量。同时对顺通河部分河段进行清淤疏浚。
长效管水 多方齐参与
“每天来这里巡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舒畅。”土生土长的横林小伙、“90后”网格员张宇杰,见证了这两年水环境从“脏”到“净”,并向“美”的持续转变。
每天上午9时,张宇杰都会巡查河道。与其说巡查,不如说“找茬”。在手机工作群上,他记录上传着自己的“巡河日记”,遇到情况直接打电话或发微信,交办给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理。
常州经开区河网密布,从地理图上看犹如毛细血管。全区以河长制为抓手,吸纳民间力量加入,共同破解水环境长效治理的盲点与难点。在潞城街道,镇北河镇级河长孙燕每天都要花半小时巡查河道,及时记录、反馈并处理问题。“实时监测河道排涝与水环境,相关数据纳入‘智慧水利’平台。”孙燕说,镇北河与韩区河相通,当镇北河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开启韩区排涝一站及二站,减轻防洪压力,确保镇北河生态水位在3.6米以下。
今年上半年,宋剑湖生态保护基地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强化湿地司法和公益保护,构建“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检察模式。在多方参与、全民协助的治水氛围下,三山港、江南运河等39条一级支浜水质优Ⅲ比例超过80%,骨干河道一级支浜基本完成消劣。
以文赋水 打造新名片
千年芙蓉水,一脉贯古今。位于横山桥镇梁家桥村周刘家村的芙蓉水文化馆,占地650平方米,分为“古时芙蓉湖 治水造圩堤”“建国创伟业 水乡惠民生”“循水促繁荣 芙蓉谱新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与水文化相关的人员、事件、物品,将水乡风情融入历史长河,凝聚村民的乡愁,展现乡村的变迁。
近年来,梁家桥村围绕“水”字做文章,选择了与村景融合的“亲”水改造方案——在村内荷花塘东北侧设立亲水平台,河塘周边打造出自然的乡间小径。
“景观堤岸步道具备防洪排涝的功能,还兼具文化宣传的作用,深受大家喜爱。”横山桥镇河长办主任刘涛说道。从水域到水乡,再到农文旅的融合,水已经成为芙蓉独特的文化符号。结合螺蛳、荷花等元素,周刘家村打造了“小螺姑娘”文化形象IP,规划了5大空间区域、18个节点,将田园风光与生态环境相串联,推动了农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过去别人问起我住在哪里,都不好意思提及。但现在,我非常自豪地说,就住在周刘家村。”村民刘红伟表示,村里水美如画,道路宽敞,房屋美观,时常有游客来参观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