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人民富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铸魂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是一项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凝魂聚气的重大工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人民富有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的伟大十年,伴随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是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同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对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化的强烈愿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由物质富足到精神富有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与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密不可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的中国迫切需要有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巨大价值。例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需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治理的有效提升同样需要思想文化事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要站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大文化使命,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奋力书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度契合。一是加强文化建设,坚定道路自信,团结和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头活水。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脉赓续。五是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文化在对外交往传播中吸收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改革任务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对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起规范引领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思想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思想建设提供理论武器;不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要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必须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根据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优化文化服务,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对象精准匹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创新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促进文化发展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重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正视网络空间治理新问题,提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新方案,构建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的网络综治体系。持续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一体化管理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委党校、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