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小莉
一头银发、走路稳健、态度温和,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大模型+’方面,我们不输国外,如果下大功夫研究,未来有望领跑全球。”作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先行者,年近八旬的郑纬民还在为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事业奔走呼号。此次,他在常州科教城举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交流会上,作了题为《支持大模型训练/推理的计算机系统研究与思考》的院士报告。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5年要抓好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什么是“大模型+”?它与“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特定技术,它主要关注大规模的模型训练,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这些模型通常拥有庞大的参数数量和复杂的计算结构,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复杂任务。简单来说,大模型正通过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大模型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它拥有多模态的特点。”郑纬民解释,所谓多模态,就是大模型已经从单一处理文字的阶段,跨越到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的时代。
“我现在重点研究的是如何突出‘大模型+’的作用,也就是让大模型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比如‘大模型+金融’‘大模型+医疗’‘大模型+汽车’‘大模型+智能制造’等,让‘大模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郑纬民说,这也是他2025年重点想做的“大胆想法”。
郑纬民进一步介绍,“大模型+”需要给大模型“投喂”大量相关数据,让电脑或机器变得更智慧更聪明,成为拥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老医生”“老把式”。
以“大模型+医疗”中的B超检查为例,以往,医生需要认真审阅B超报告来诊断各种疾病,形成结论;未来,机器可以把医生多年的报告数据全部“学习”“吃透”,然后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快速识别B超图像并得出精准结果,包括诊断意见、病情评估、治疗建议等,使机器成为拥有多年行医经验的“老专家”。
“‘大模型+’对中国、对常州来说,都应该是202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抓住的发展风口和机遇。”郑纬民语重心长地说。
他在院士报告中提出,大模型生命周期拥有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微调和模型推理五个环节,其中,算力、存储、时间成本是大模型开发过程中的难点。所以,给大模型传输的数据越多,数据存储的要求就越高,机器的“本事”就越大,“电脑”就越接近于“人脑”。
近年来,常州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2024年出台了《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构建“1+7+N”生态体系,实施五大行动,全力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目前,常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
常州科教城作为全市的“创新之核”,聚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强人工智能科创平台建设和科技类项目招引,引育了中科领目、睿尔曼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和引领性的人工智能项目,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生物计算和大模型等领域为主导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已成为常州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阵地。
当前,人工智能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各种应用场景层出不穷。常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路该怎么走?
郑纬民提出,常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目前与国内大多数城市处在同一起跑线,未来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抓住机会,特别是要抓住“大模型+”这个机会,把“大模型+”应用到各行各业,“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得知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跟常州科教城共建常州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郑纬民十分高兴:“这对常州来说,也是一个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机会。天津大学拥有丰富的国家级科研资源,在认知计算、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如果这些成果落地常州,跟常州的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校地合作的双赢。”
一路走来,郑纬民以“创新”和“永争一流”作为前进的动力,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而“创新”正是常州发展的关键词,“勇争一流,耻为二手”正是常州精神的核心表述。一座城市的精神与一个人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常州要做,就要做一流,做国内最好的!”郑纬民对常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常州携手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他同时表示,未来将与常州共同寻找合作空间,把他多年的科研成果落地常州进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