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2025年01月14日

武进“疾控+”:让医防融合深入基层

□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陈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优先”原则,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防融合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抓手。

近三年来,武进区疾控中心不断尝试探索、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疾控+”模式,将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有效结合,成功打造出防、医、康、养、护、健一体化的区域健康服务综合体。这一模式成功打破“防”与“治”的壁垒,擦亮“常有健康”名片,助力常武地区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龙城百姓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期盼。

用制度创新促进医防 “深度融合”

2022年6月,武进区疾控中心与前黄镇寨桥卫生院签约,成立全省首家“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的医防联合体,探索公卫机构主动融入区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防融合之路。

武进区疾控中心创新“两张清单”制度开展精准帮扶,由基层医院提“需求清单”,疾控团队提“问题清单”,共同研究解决公共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能力;创建“领导小组+联络员+指导团队”的“1+1+N”队伍体系,以团队指导、重点帮扶、培训带教等多种方式主动融入医防联合体工作;以区域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紧扣“三级预防”,充分发挥上级医共体医院的专科引领作用和区疾控中心丰富的人群筛查工作经验基础,探索开展以慢性病为主的各类医防融合项目。

基于寨桥的成功经验,2023年,武进区疾控中心分别与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雪堰镇漕桥卫生院,2024年与湖塘镇马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成医防联合体。

医防联合体成为区域开展医防融合工作的重要支点,截至2024年底,累计召开医防联合体联席会议28次,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开展专项培训50余次,点对点业务帮扶和指导90余次;开展了“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和健康干预项目”“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项目”“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颈动脉斑块筛查”等十余项医防融合特色项目。

从“重治轻防”到“防治兼顾”,经过三年的摸索,武进“疾控+”模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2024年,常州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开展的常州市慢性病医防融合综合试验区项目中,武进区湟里镇河南村被选为试点,又对医防融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武进区疾控中心全程参与制定方案、落实环节,目前已完成基线调查问卷1205例、初筛体检990例、精筛体检488例,最终将实现搭建互联互通的医防信息融合平台和app,在疾病筛查、临床诊疗、慢病管理等方面实现数据与信息共享,保障各机构的数据共享权限与协作规则,探索构建集预防、筛查、管理、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慢性病医防融合示范样板。

用专业技术为基层引 “精准服务”

2024年,王老先生过了一个热闹的八十大寿。除了亲朋好友,他最想感谢的是武进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当时在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副主任的强德仁:“幸亏他组织开展了肺癌高危人群筛查,这才保住了我现在的美好生活。”

说起当时的情况,王老先生至今仍印象深刻:“我平日里既不咳嗽,也不胸痛。2023年5月,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然打来电话,说我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希望我去做一个肺癌早筛检查。”

尽管毫无症状,但王老先生的亲兄妹中有人确诊了肺癌,他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前往做了早筛。胸部CT检查显示,王老先生左肺有一处长约4.4厘米的不规则肿块,怀疑是恶性肺结节。在医生的建议下,王老先生在市一院接受了肺结节切除手术,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万幸,因为尚在早期,手术后王老先生不用放化疗,几乎不影响生活质量。

在我国,肺癌已连续多年占据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榜首。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以往临床发现时多已中晚期。但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手术,肺癌临床治愈率可达90%,微小肺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接近100%。因此,王老先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这份幸运,其实来自于武进区疾控中心多年来的专业积累、精准定位。

强德仁介绍:“早在2010年起,我们就开始监测区域内的肿瘤发病情况,并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我到西湖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后,首先通过数据库,以长期吸烟史+直系亲属患癌两个条件,筛选出高危人群名单,再在这一范围内开展低剂量胸部CT筛查。”

通过专业技术优势,武进区疾控中心在基层开展精细化的筛查工作,实现对高危人群的精确管理与控制,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同时借助医共体临床资源,加强基层的业务技能水平,为当地居民相关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抢占了先机。

在专业技术的持续赋能下,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扩展、优化,居民的满意度也随之攀升。2023年,中心常住居民建档率由77.8%提升至82.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分别由42.2%、43.3%提升至75.0%和71.1%。

用管理经验在医患间 “穿针引线”

“等了这么久还没排到,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B超室门口,几位老人绷着脸大声质问。

听到门口的议论声,B超室内的医生也满脸茫然:“平时在医院里,这个项目要200元呢,现在免费给他们做,为什么还不愿意?”

居民不满、医生委屈,动静越闹越大。一名戴着眼镜的白大褂赶来解释:“这叫颈动脉B超,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做的。目的呢,是为了筛查颈动脉斑块。斑块一旦脱落形成血栓,随血流到达大脑,就会导致栓塞。在我国,45岁以上的脑中风患者中80%都有颈动脉斑块。这次,我们特意从武进人民医院请来专家,免费给大家做这个检查,就是为了及时发现相关风险,从而避免脑中风。”

了解到检查的重要性,感受到卫生院特地请来专家的重视,老人们原本紧蹙的眉毛松了开来,纷纷安静下来耐心等待。

几句话就成功为现场“降温”的人叫袁春燕,是武进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2023年10月起到漕桥卫生院挂职担任副院长。漕桥卫生院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4415名,每年体检时所有人都忙碌不已,难免有沟通不到位的地方,袁春燕就到处查缺补漏,一天下来常常步数过万。

不仅是在居民体检时到处“串场”,袁春燕还帮忙写新项目策划、做健康宣传折页、联系专家坐诊……这些基层想做却不擅长的事,只要找上袁春燕,她都一口答应。同事们亲切地叫她“救火队长”,但在袁春燕自己看来,她就是卫生院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袁春燕不仅眼里有活,还擅长用细节“四两拨千斤”。

漕桥卫生院防保科科长张凤华对此感触颇深:“接受药物干预的居民,一个月后要复查相关血液指标,三个月后要复查血液指标和B超。复查时,专家会据此调整用药。袁副院长建议我把前后几次数据整理在一张表格上,这样不用来回翻几张报告单,专家、居民都一目了然。不少居民看着表,和我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一定好好坚持服药。这比我们以前空口说教效果好太多了!”

耐心、细致、善于沟通,这些都是疾控人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健康宣教等工作时必备的素质。袁春燕通过这些日常疾控工作淬炼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管理经验,帮助埋头苦干的基层医生们理顺细节、减负增效,最终形成了提升服务质量的良性循环。

没有上一篇了... ... 赋能医联体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