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李祉萱
近一周,市一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前来陪孩子咨询心理问题的家长明显增多,平均每天都会接诊十多个孩子。“他们在学校普遍面临一些困难,有的可能即将面临分班,有的则因为学业水平测试压力过大,表现为焦虑、紧张和情绪不稳定等,家长也容易跟随孩子出现紧张情绪。”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王苏弘表示。
临近期末,读高一的小静最近吃不好睡不好,父母都非常担心,“期中考试没有发挥好,之后她就一直很有压力,闷闷不乐,和之前判若两人。”她父母说,几次月考下来,小静的成绩没有多大提升,看着孩子身心俱疲,又不愿沟通的样子,父母赶紧带她到市一院临床心理科就诊。
王苏弘诊断,这些表现是孩子应对重大挑战的身心反应,有些会思虑重重,进而出现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有些则表现为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严重的会出现易怒、回避社交甚至有厌学情绪。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考试本身要有正确认识,不要把一次考试看得太重,考试不是给孩子定性,而是帮助他们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父母在这个时候,更多地要做到陪伴和共情,共情的要求是“多听、多看、少说话”,要做孩子情绪的“海绵”,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负能量。
王苏弘介绍,考试焦虑是伴随对考试或评价性情境中可能出现的负性结果或失败的担忧,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相关的认知、生理和行为反应,当考试相关刺激结束后焦虑也能逐渐消失。考试焦虑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完美主义人格、情绪不稳定、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缺乏应对策略等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家庭支持等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
链接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一、合理情绪法。情绪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想法,可通过改变自己对考试引起的“灾难化思维”进行认知检验,可问自己三个问题:1.事实到底是什么?2.有没有其他的解释?3.如果改变我的想法,我会怎么做?当我们的想法发生改变时,情绪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二、正念减压法。正念即专注于当下的目标和活动,全然体验当下的各种感觉,并不要加评价。当我们复习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担忧,建议温柔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唤回到当下,如重读正在做的这道题等;
三、正确归因。归因有三种方式:内归因(都是我的错)和外归因(都是别人的错),总体归因(全是因为……)和部分归因(有一些是因为A,有一些是因为B),稳定归因(总是,一直)和不稳定归因(有时……有时……,这次……那次……)。建议通过灵活的归因方式避免过度自责和沮丧;
四、掌握应试策略。在考试开始前,建议多做几次深呼吸,有助于平稳情绪,在考试的时候建议思考清楚再落笔,避免因为慌乱而出错,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有条不紊;
五、健康生活方式。考前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保持身体状态非常重要。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饥或过饱,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开展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