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泉清) 1月20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常州市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继续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和预算报告。
审议期间,常州市代表团气氛热烈,代表们踊跃发言,坚定信心、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太湖治理等成为高频词。大家表示,蓝图已绘、目标已定,关键要笃行实干、勇毅前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多作常州贡献,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省政府工作报告用三个“要看到”层层递进,全面分析当前发展形势,传递出强烈的信心和决心。石旭涌代表认为,越是面临复杂局面,越要坚定信心,将党中央对经济大省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新的发展实绩。他介绍,去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常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安赛乐米塔尔—中国东方集团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签约落地常州高新区,打造全球一流的新能源软磁材料4.0标杆工厂、绿色工厂和研发基地。项目的顺利落地,离不开中国超大市场的国际吸引力,离不开省、市、区三级持续保持的高效联动,更是江苏有能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的事实证明。“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石旭涌说,变化变局中也蕴藏着机遇,江苏、常州经济基础好、韧性强、潜力大,面对产业变革浪潮,一定能够依靠坚定的信心信念、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服务保障,打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动仗,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去年太湖总磷浓度达到2007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水平。林小异代表说,2024年太湖常州水域总磷同比改善24%,对全湖削减量贡献率达82.2%,对全湖改善幅度贡献率达170.4%,均列环湖城市第一,长荡湖水质稳定达Ⅳ类,滆湖水质首次达Ⅳ类。这组生动的数字赢得了全体代表的一致赞同。大家在讨论中纷纷表示,太湖治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治湖大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有“松松气、歇歇脚”的想法。常州有决心也有能力,纵深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推动太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更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GDP增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等十多个指标全国第一,引力子激发等一批科研技术攻关全球领先……一系列的“第一”“领先”,让陈翔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认为,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勇担当善作为的奋斗成果,也是全省各类人才、各行各业劳动者拼搏创造出的光荣成绩。陈翔介绍,去年,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迈出坚实步伐,党员干部、企业家、产业工人、创新创业人才“四支队伍”齐心协力,干事创业激情持续迸发。常州连续两年新引进人才超12万人、位列全省第三;近三年省“双创”创业企业存续率达100%;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440名,连续11年列全省第一。他表示,对照省政府工作报告“增强人才队伍关键支撑”等要求,常州正立足产业城市基础,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力”,打通产才互促融合的正循环。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打造一批高水平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有107年历史,多年来始终位居省内三级综合医院第一方阵。来自市一院的华飞代表说,省政府工作报告心系群众、贴近民生,令人振奋。他介绍,今年常州市一院将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契机,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专职博士后的招录培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医院的合作,选拔中青年骨干赴海内外研修;充分发挥好已经柔性引进的院士和双聘教授的作用,计划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800万元,用于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以患者为中心,推进“AI+医疗”全病程管理,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跨区域建立专科、专病联盟。
审议期间,代表们还认真审议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草案)》《江苏省数据条例(草案)》和大会选举办法(草案)、省十四届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通过办法(草案)。
当晚,常州市代表团还前往南京宪法公园,集体参观了江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