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曌 图文报道
阳春三月,孩子的身高成了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春季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时节。当你还在为孩子的个头发愁时,“别人家的孩子”没准已经高出同龄人一大截了。记者对话常州3个小“高个”家庭,听听他们的心声和长高秘籍。
高个的烦恼
众人眼中的“大人”,其实内心还是个“宝宝”
六年级以来,武进区实验小学的曾梓晗直接蹿到了1.83米。虽然时常听到亲朋好友的赞叹,但小曾也有自己的烦恼。
他告诉记者,“双减”之后,周末空余时间多了。上学期,他报了乒乓球兴趣班。训练间隙,同组的一个六年级同学悄悄问他:“大哥哥,你上高中了吧?怎么现在才来参加培训呀?”曾梓晗苦笑道:“我长得有那么着急吗?我和你一样,也是小学六年级!”同学听后一脸惊讶的样子,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有着同样困扰的,还有局前街小学六年级女生方韵岚。
“长高给我带来的烦恼就是显得很成熟,不合群,其实我才12岁呀!”在和记者交流时,小方一上来就大吐苦水。身高1.73米的她,不仅是班上最高的女生,也是课外羽毛球班上最高的,别人都以为她是初高中生。于是,一道无形的“结界”就挡在了她和同学之间。“他们都不跟我一起玩,也没什么共同话题,我只能独来独往。”
五年级时,方妈妈带着彼时1.65米的女儿看过骨科医生。医生说,看娃的骨龄还能长。“可是我不想再长高了,怕长大以后找不到男朋友。”小方说。
除了常常被误认为“大人”,小“高个”们还有其他苦恼。博爱小学五年级的白一涵身高1.8米,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他都以10厘米的速度往上长。在他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他坐公交车从没免过票,也没享受过学生半价优惠。在学校里,还有男老师开玩笑说:“小伙子,你长得有点不礼貌呀。”令他哭笑不得。
高个的懂事
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心中的榜样
方韵岚先后担任过班上的劳动委员、宣传委员,似乎都跟身高有关。“大扫除时,擦黑板、玻璃窗,我都会主动承担;当宣传委员时,黑板报我也是一手承包。”
因为长得高大,性格天真活泼,白一涵有个可爱的绰号——“大白”。热爱运动,又有身高优势的他,被选拔进校田径队,每天坚持训练。“他有运动天赋,体育也能磨炼他的意志。”班主任陶艺说,他的坚持带动了班上的同学,他也时常身体力行鼓励小伙伴坚持跑步。“每学期的运动会,其他项目我们班都是重在参与,但白一涵参加的项目一定会获得名次。同学们都为他感到骄傲。”
长高秘籍
喝牛奶,睡得多,爱运动
孩子长这么高,有什么秘籍吗?从几位妈妈的回答中,记者发现她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三点:爱睡觉、爱喝奶、爱运动。
曾梓晗的爸爸1.75米,妈妈1.64米,小曾的身高完全超出他们的预期。曾妈说,自己会尽可能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娃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基本在晚上8∶30左右睡觉,现在差不多9∶30以前也能睡了。”
方韵岚小时候在乡下长大,每天爷爷都会带着她外出晒太阳。上学后,平时晚上一般9∶30睡觉,早上7∶30起床,基本满足10小时睡眠时间。
“从小她就把牛奶当水喝。”方妈妈说。同样,白一涵也是小“奶牛”,早上一杯250ml的鲜奶,搭配鸡蛋饼、馄饨等不同花样的早餐。放学回家后,又是一杯250ml的鲜奶下肚。从三年级开始,小白每晚能吃两碗饭,他最喜欢的花椰菜、生菜都能光盘,牛肉、牛排等肉类也是餐桌上的常客。
曾梓晗的早餐很丰富,一周基本不重样。而且小伙子不挑食,“即使是令同学们‘闻风丧胆’的苦瓜,都能成为我盘中的美食。”
课余时间,小曾是个“运动小子”,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他都喜欢。
有着运动天赋的白一涵,手臂上已练出肌肉。在幼儿园,他打了两年羽毛球。一年级起,每周打两次篮球。除了田径队的每日训练,回家后他还要锻炼20分钟,做做俯卧撑、拉拉弹力带。“我还想再长高点,希望以后能当职业篮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