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版:第一升学 校园
2022年03月04日

正衡学子手作“文物”,让历史活在当下

图①

图②

图③

■毛翠娥 徐菁 陈彩萍 图文报道

本报讯 半坡时期彩陶盆的精致,商周时期“司母戊鼎”的气势磅礴,三国时期龙骨水车的科技之光……新学期,一批鲜见的“文物”在常州市正衡中学惊艳亮相,逼真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出自该校七年级同学之手的手工作品,是他们历史寒假作业的成果展示。

正衡中学七年级历史备课组长江祝霞老师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讲到了历史文物,备课组的老师设计了一项特殊的寒假学科活动:利用环保材料,仿制自己情有独钟的“文物”。“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效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江祝霞说,新学期初,学生都提交了用心之作,或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每一件都见证了大家深度学习的满满收获。

比如,这件几乎和讲台一样高的“司母戊鼎”(见图①),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七(16)班的王煜晰同学推出了这一气势恢宏的力作。没想到吧,如此逼真的“司母戊鼎”,是用纸板加工而成,裁剪、拼接、上色,每一步都花费不少心思,“通过这次仿制过程,我对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开心。”

再比如,河姆渡人住的“干栏式建筑”(见图②)在七(7)班宗亦佳全家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呈现,他们用复合板做底板,废弃木料搭框架,稻草覆盖屋顶,搭建了一幢为原始人遮风挡雨的建筑。提及制作过程,小宗直言不轻松,“回乡下过寒假,找材料不费劲,但搭框架颇费周折,角度稍不对就散架,至少废了4个框架才成功。我们全家5个人齐上阵,花了四五天才建成,经过体验后,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古人的智慧真了不起。”

还有这件令大家啧啧称奇的龙骨水车(见图③),不只是静态模型,还可以运转。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七(10)班的周雨阳说,自己是个“三国迷”,对曹魏时代的农具很感兴趣,寒假的空余时间,都用来研究制作这架水车,“为了让它转动起来,反复尝试了很多次,轮轴的宽度要控制好。”

“文物是千年文化的代表,同学们在寻找历史的足迹中,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复刻还原’出来,不仅培养了超强的动手能力和超棒的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江老师表示,今后,在作业设计时将多一些动手、实践类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

据介绍,校方甄选出了一批精品在校园展出,以后,这些将放置于新校的历史专用教室。

没有上一篇了... ... 我市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