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2月06日

39处工业遗产 讲述大运河的“铿锵往事”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

民丰桥畔,原国棉二厂旧址就在附近

运河边39处工业遗产点示意图

运河边的南港码头老吊车

■吕洪涛 文 王锐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常州大运河西起奔牛,东至横林,它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龙城大地上。“千载读书地,百年工商城”,常州运河沿线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与分布中心,也是江南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向外扩展的通道。近年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集聚市内外的专家学者们,整理出运河沿线39处工业遗产点,讲述大运河的“铿锵往事”。

常州大运河沿线约有39处工业遗产,凝结着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常州大运河自古就是一条黄金水道,在常州近现代工业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常州近代工商业大多集中在运河两岸。”汪瑞霞是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近年来一直从事常州运河文化和建设的研究。两个月前,位于常州经开区的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她就是重要的规划设计者之一。该展馆是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常州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以常州丰富的工业遗产为核心要素,营造大运河工业遗产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

“常州工业遗产是常州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华的文化资源,凝结了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汪瑞霞介绍,晚清起,常州开始出现较具规模的手工业布厂,成为近代工商业的摇篮。盛宣怀、刘国钧等一批爱国实业家,开风气之先,走实业之路,晋裕织布局、大成纺织公司、恒源畅染织厂等民族工业雨后春笋般崛起于运河两岸。

“常州大运河沿线,工业遗产星罗棋布,历经百年风雨,焕发文化魅力。”汪瑞霞和同事们历经几年时间,探访运河边的常州工业遗产,并绘制了《常州主要工业遗产分布示意图》,该图共有39处工业遗产,都分布在运河两岸。

整个地图形状神似一只巨大的“运河之眼”,守望着运河的潮起潮落和沿线工业的发展变迁。图上标注的工业遗产自西向东包括常拖厂、恒源畅厂、大明厂、戚机厂等。

最早,常州在这里诞生了一个规模初具的企业群体

资料记载,上海的开埠以及沪宁铁路的开通,催生了民族工商业在常州的快速发展。首开先河的是纺织工业。清咸丰年间常州出现第一家染坊——“三阳泰青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第一家织布厂——晋裕织布局,它们标志着常州近代纺织工业的正式兴起。

此后,手工、印刷、交运、粮食加工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运河两岸:1851年,城内创办义兴升漆栈;1857年,常州云锦公所成立;1872年,鼎泰元锅罐厂诞生;1902年,盛宣怀内弟庄茂之在西门表场创设常州内河招商局,常州开航机动轮船,是常州地区最早的交通运输企业;1906年,钱琳叔等筹资开设和慎商业储蓄有限公司,常州本土诞生了第一家商业银行;1907年,蒋盘发等筹资开办了裕纶布厂;1909年,公盛堆栈成为常州第一家以柴油机为动力碾米磨面的近代粮食加工厂……

常州近代工业在破茧化蝶的数十年间,形成了一个规模初具的“企业群体”。

运河边的工业遗产,三分之一是纺织工业

在《常州市主要工业遗产分布示意图》中的39个工业遗存点有三分之一是纺织工业。从常州恒源畅厂到常州大成一厂、二厂、三厂,再到吴嘉记布厂、大明纱厂和东方印染厂、常州印染厂、常州灯芯绒印染厂,这些和纺织工业有关的工厂都靠近常州运河。

纺织业中最负盛名的是大成厂,1916年3月,蒋盘发、刘国钧、赵锦清等人合资组建常州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机器织布厂——大成纺织公司,也是江苏省最早的动力单织厂。大成厂仅用20年的时间,在常州乃至汉口、上海、重庆以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分厂,成为中国近现代纺织企业的代表。

恒源畅厂前身为三和布厂,后更名为第五毛纺织厂,现改建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实例。2019年,恒源畅旧址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黑牡丹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始生产牛仔布的纺织企业,历经八十余载,仍在追求创新发展。

运河岸边,越来越多的“老记忆”变为“新动能”

沿着常州运河,从延陵东路往戚墅堰方向,人们经过戚电公司时,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美化后的冷却塔吸引。最早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冷却塔,是工业发达、产业兴旺的象征。

“现在,常州是‘新能源之都’。历史上,常州很早就建造了电厂。这个电厂就是戚电公司的前身——‘震华’电厂。”汪瑞霞说。

上世纪初,中国电气机械制造工业被列强垄断。杨廷栋、施肇曾等一批有志之士不畏时局艰难,几经周折,选定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戚墅堰镇,创办了名为“震华”的电厂,以实现“经世济民、振兴中华”的初心理想。

近年来,戚电公司“红色文化+工业旅游”跑出了文旅融合加速度。2023年,戚电厂入选首批“江苏省省级工业遗产名单”。

除了戚电厂,戚机厂同样让汪瑞霞印象深刻。戚机厂前身是1898年清政府建设的吴淞机厂,1936年因日本侵略上海,吴淞机厂迁到戚墅堰,改名为戚墅堰机厂(简称戚机厂)。现在,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就陈列着不少老机器设备,见证着这个百年老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戚机厂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东风11、东风11G机车更是在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中担当动力先锋。新时代,戚机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还有常柴厂(现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厚生制造机器厂,当时就建在运河边。”汪瑞霞介绍,当得知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在建时,常柴厂第一时间向展览馆赠送了二十几台老式机器。

常柴厂成立于1913年。1918年12月,厚生制造机器厂制成“利通号”大型联珠斗式挖泥机船,是常州造第一艘可用于清淤疏浚的船只。

2016年以来,企业销售规模每年均达20亿元以上,累计利润达4.2亿元以上。近年来,常柴投资锂电池湿法隔膜项目,进军锂电材料领域。

“‘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曾是常州工业与运河交织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纺织博览园等已逐步成为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地标。接下来,常州将持续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让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更多‘老记忆’变为‘新动能’。”汪瑞霞说。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