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2月27日

木商云集,水运交易下的明清繁华

原常州大运河西门外

临清会馆

斗巷石碑,上面记录着木商和斗巷的历史

运河边的运河五号附近仍生活着一些木商的后代

■吕洪涛 图文报道

部分图片由薛焕炳、顾晔麟提供

以前,常州运河沿岸车马如流,运河上舟楫如织,各个地方的商船往来其间。明清时期,各路木商纷纷来常州发展,建造会馆。这其中,江西木商较为突出,他们靠运河积累财富,在常州建造了多个会馆。这些会馆背后,是一个个和运河有关的故事……

临清会馆,运河木业交易的见证者

在晋陵路中段,盛世名门小区隔壁,有一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这些建筑硬山顶、木结构、青砖黛瓦,墙角均嵌界石。

建筑群坐东朝西,由主楼、厢楼和后楼组成,各楼相互连接,平面略成凹字形。南边另有附属建筑,中间有一个较大的院落。该建筑群里,每个楼都有两层。临街大门门框为麻石库门,门楣上端镶嵌砖雕楷书“临清木业公所”字样。后楼东向墙面上则嵌有楷书“临清公所”字样砖雕,南侧立有“临清会馆”石碑。

“曾经,这是旧时常州北门外最好的一座房子,是当时运河上木业交易辉煌的见证。”常州文史专家邵志强曾专门收集过我市会馆资料,他告诉记者,“临清”为旧时江西临江府和清江县的简称。临清会馆建造于清光绪年间,会馆建成后,由于运河上木材交易的兴隆,到民国年间已不够使用了。于是,临清木商就在临清会馆对面,新建临江公所,供临江、清江的木商办公、膳食所用。2008年,临清会馆被列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邵志强介绍,会馆是中国古代民间商会的特殊建筑称谓,大多采用同乡商会联合的形式修建,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繁荣,各商业要地均修建有大量会馆。

常州自古商业发达。尤其在清代,外来木商纷纷在常州建造会馆。最多时,常州曾有各地各类会馆几十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目前,仅有“临清木业会所”还保存着完整的会馆遗址了。

“斗巷”故事:木业生意日进斗金

“常州最早的会馆是全闽会馆,性质其实是妈祖庙,是由福建人在常州建造的,同样位于大运河的三堡街。当时,全闽会馆在常州主要有两大功能,首先是满足在常福建人的精神信仰,其次是供福建客商接客会友,吃茶讲礼。”邵志强介绍,该会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来,该会馆遗址上办起了学校,常州西仓桥小学内还有关于全闽会馆的碑记,记录了会馆建造的经过。根据碑记记载,该会馆建造于乾隆五十年。

清代是常州会馆文化最兴盛时期,较为著名的,常州北门外还建有五省会馆,横兴路建有徽州会馆,尤其是木业会馆,在常州会馆中独树一帜。

资料记载,清末,有经营夏布、药材的江西商人,曾建有江西会馆,由于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便向临清会馆的老乡求助。后来,江西会馆被临清会馆的老乡们接手。

除了江西会馆,江西人还在三堡街大运河畔建造了洪都会馆。据邵志强介绍,该会馆起源于木商之间的竞争。清代中期,江西木材商在常州业绩不凡,江西赣州龙南人魏麦卿更是其中翘楚。

“为了团结江西木商,增加竞争力,魏麦卿等集资在三堡街创立了属于赣州木商帮的龙南会馆,也称赣龙信公所。”

江西木商当时云集常州,其中南昌木商见赣州木商建立了会馆,也发起建造了洪都商会,并于清宣统元年在三堡街建造了洪都木材商公所,被称为洪都会馆。资料记载,每逢正月十八、七月十八,洪都会馆都要敬神唱戏,场面非常热闹。抗战爆发后,水运受阻,江西木材运不出来,洪都木商生意萧条,日渐冷落。

此外,婺源木商在常州北门外运河边也建有会馆。嘉庆十九年,婺源木商集资建造会馆,后来,该会馆也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在当时,婺源还不属于江西,而属于徽州管辖。”邵志强介绍,婺源是宋代大儒朱熹的故乡,婺源木商出门在外,喜欢“儒商”之说,经营商讲究信誉,穿戴也很讲究,成交率高,事业发达。

资料记载,当年常州第一家木业即为徽州婺源木商屠氏在常州北门外天翔桥堍开办的屠源丰木行。

“这里原是与运河相通的水沟,屠源丰木行将其填平,形成小巷,起名‘斗巷’,意为‘日进斗金’。”邵志强告诉记者,当年常州北门还流传有民谣:“源丰源丰,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令人眼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曾出土清嘉庆六年所立的“屠氏宗祠碑”,是屠氏在常州最早的木业历史记录。

在运河边的三堡街附近,仍生活着江西木商的后代

常州运河生生不息。在运河边的三堡街社区,至今仍生活着一些江西木商的后代。今年70岁的黄幸福在运河边生活了一辈子,他的祖上是江西樟树人。

“从爷爷来常州那一代算起,我已经是第三代人了。”黄幸福介绍,除了他爷爷,他父亲年轻时也从事的木材行业,后来生意不好,才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由于爷爷和父亲都从事木材生意,他从他们口中听说了不少运河和木材有关的故事。“听他们讲,常州运河的水非常好,运河水里含有泥沙,非常适合保存原木。如果是一般的清水,原木泡在里面容易发黑腐烂。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江西人喜欢来常州,在运河上做木材生意的一大原因。”

前几年,黄幸福的妹妹和妹夫还曾回过老家樟树。“以前,我爷爷从老家来常州是走水路,现在我妹妹回老家是乘坐的高铁和汽车,很方便。”

黄幸福爷爷当年发迹后盖的两层小楼仍在运河边的三堡街矗立。小楼已经很多年没住人了,前几年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部分改造。

“每次看到小楼,我就会想起爷爷。如果不是他在运河上做木材生意,就不会有我们一家在常州的几十口人。扎根常州,感谢常州大运河!”黄幸福说。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