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3月05日

常州老西门豆市河:

500米老街,演绎过大运河畔的豆业《繁花》

豆市河的老邻居们合影留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运河边豆市河玩耍的小朋友

豆市河附近的朝京门等建筑

修缮后的夏家大院

■吕洪涛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运河孕育了常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更为常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曾经,常州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豆、木、钱、典”四大行业。其中,豆业在四大行业中一度排名首位,也使常州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大豆聚集中心。

20多年后,老邻居们再聚首,一起回忆豆市河

去年10月份,原居住在豆市河老街巷的七十余位老邻居们举行了一次聚会。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豆市河的老邻居们,拆迁以后的首次相聚。聚会现场,大家共话豆市河的美好时光,共叙几十年的邻里之情,回忆那时的悠悠岁月。

“是常州大运河孕育了豆市河!没有大运河就没有豆市河曾经的繁华。”72岁的薛宝松是此次邻居聚会的主要发起人,他从小生活在运河边的豆市河,对豆市河的历史非常熟悉。为了纪念豆市河曾经的繁华,他还专门把豆市河一带69家商铺如数家珍般罗列了出来。

豆市河在运河的北岸,东起怀德桥,西至锁桥(又被称为卧龙桥),长不到五百米。“它是一条沿河小街,一半是水,一半是岸,沿岸石板小路宽度不足4米。桥东篦箕巷,北靠西直街,隔河南望米市河。顾名思义,豆市河是因豆的集市而得名。”

在薛宝松的记忆中,以前的豆市河是以三条弄堂为界分为三段:第一段以怀德桥下豆市河1-30号为分界;第二段以30-50号为界;第三段为50号-69号。而且,每一段都有一条弄堂直通西直街。薛宝松家就住在第一段,靠近怀德桥处。

“第一段我们称之为‘街篷’,这一段有廊棚耸立在石板路上。廊棚是木结构,有三米左右宽,支撑廊棚的紫红色木柱一根挨一根,木柱之间都设木长凳,它长长地沿着岸边石道伸展到怀德桥下。漫步廊棚之下,河风习习,那是豆市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薛宝松回忆说。

儿时的豆市河一片繁华,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儿时的豆市河商家林立。薛宝松罗列的商家里,豆行的数量较为突出,共有十几家之多:潘科忻、万科成、尹寿椿合资十万元开设的潘同昌豆行;林金证、陈洪钧合资十万元开设的信昌豆行;金馥荪、张寿林合资六万元开设的后泰豆行;李得议、郑琦森、薛灏正合资五万元开设的森和豆行;以及西直街章荣祥独资五万元开办的协成豆号……

在薛宝松的记忆里,他小时候,每到新豆上市,东北、河北、安徽等地涌来装满大豆的船只,它们延绵数公里,豆市河附近河道常常因此堵塞。新豆上市,怀德桥畔挑夫们在狭长的甲板上迈着沉重的脚步,担着沉重的箩筐,往岸上搬运大豆,吆喝声彼此起伏。与此同时,商号里过秤的、记账的、付款的一片繁忙。“那画面,真像一幅《清明上河图》。”

其实,豆市河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像薛宝松家是开毛篷店,自家店铺旁边是生产木橹的宋记橹店。“毛篷店主要生产用竹篾编织的毛篷,橹店主要生产摇船的木橹。那好听的摇橹声以及船娘温婉的吴语,至今令我难忘。”

薛宝松回忆,豆市河还有一些商号也非常有名,其中,潘同昌商号最负盛名,生意十分红火。

这里曾是全国著名的大豆聚集中心

从清朝一直到民国时期,豆市河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豆市辉煌。资料记载,常州的豆市起步于明宣德年间。当时,常州依托大运河,苏南地区的黄豆货源开始向常州汇集,苏北以及安徽等地的黄豆也开始大量流入常州。

光绪年间,孟渎、得胜、藻港三河相继开凿,开启了常州豆市河最鼎盛的时期。于是,豆市成为常州“豆、木、钱(庄)、典(当)”四大行之首。

据《武进工业调查录》统计,清代后期本城产豆10万石,而外来之豆自苏北皖北至者,年约四五十万石,到光绪年间已经突破100万石。清末民初,随着铁路的通车,大豆贸易量猛增至600余万石,常州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大豆聚集中心。

在我市资深文史专家邵志强、张戬伟合著的《常州运河史话》中,这样分析常州豆市兴盛的原因:“常州的黄豆经纪们依托常州运河连接南北,物流业发达。经营方式上,常州豆市改私下交易为明盘交易,以中介机构身份,公开参与双方议价,使买卖双方均皆诚服。”

豆市河旧貌换新颜,他仍忘不了那好听的摇橹声

据薛宝松介绍,常州豆市的逐渐落寞开始于日军的侵略。“日军侵占常州,豆市开始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渐窄,挤船情况严重,西门的一些豆业市场,纷纷倒闭。”

常州解放后,豆市河仍是一个沿河商埠,大运河从其身边流过,运河上来往穿过的大小船只,悠悠地划过。“上桥下桥,船来船往,豆市河还是十分繁忙。岸边开着琳琅满目的店铺,有毛篷店、橹店、麻袋店、桐油店、米店及杂铺店,店面主要为运河船只提供消费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常州运河开始改造。再加上后来豆市河附近居民拆迁,那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那里的夏家大院经过修缮后恢复了旧有的风貌;那里的老房子也变成了高大上的居民楼。

“豆市河曾经有过它的热闹和繁华,也有过我幸福无忧的童年。虽然那里早已旧貌换新颜,但只要一闭上眼,老屋的影子仍会浮现到我的面前。那叽叽嘎嘎好听的摇橹声,也仿佛就在我的耳边……”薛宝松说。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