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4月16日

德安桥,一枚特殊的文化符号

它连接着常州的过往、现在和将来

老德安桥

站在现在的德安桥上,眺望不远处的同济桥

现在的德安桥和同济桥之间打造的生态步道,环境优美。

现在的同济桥。原来,老的德安桥也在这边。

■吕洪涛 图文报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常州运河上有很多桥,诸桥中,德安桥是最有名的桥之一。曾经,它似一条卧龙横亘在大运河上,看护着常州的南大门,阅尽历史变迁。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德安桥历经多次变化。在不少常州人心中,德安桥已成为一枚特殊文化符号,连接着常州的过往、现在和未来。

双桥卧波,德安桥、同济桥“肩并肩”横跨大运河

“在常州运河上,德安桥是最著名的几座桥之一。”常州著名文史专家陈伟堂曾专门探访常州运河上的桥梁,他说,在老一辈常州人心中,德安桥的地位非常高。“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太多了,历史文化太丰富了。”

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老德安医院门口的德安桥,其实,德安桥的历史由来已久。

据资料记载,德安桥的得名来源于1100年前的德安门,历史上明清时期的德安桥都曾重建。德安桥高耸险峻,是一座雄伟的单孔石拱桥,但到了现代却给行人带来了不便。

1934年春,在老德安桥的西侧又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连续桥梁,这就是同济桥。陈伟堂介绍说,同济桥的建造还和实业家刘国钧有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国钧的纺织事业发展迅速,正欲扩大生产规模的大成一厂却陷入无地可扩的困境。

当时德安桥西的运河边却有一块埋有清凉寺历代僧人的坟地可以利用,于是刘国钧就与清凉寺住持静波商量可否平坟。静波是一位高僧大德,他看到德安桥太高峻,城里坐轿到清凉寺烧香的官宦和太太小姐们非常不便,为了方便城里人到庙里烧香同时为了便于农民上城,静波希望刘国钧捐款造一座桥,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同意平坟扩建厂房。

最终刘国钧同意了,他与静波共同募集了10000多银元,建起了一座与德安桥平行的平桥。桥的得名有大成厂和清凉寺同舟共济之意,也有新建桥与德安桥同舟共济之意,故名同济桥。

1972年,因大运河拓宽,老德安桥被拆除,同济桥也因桥面狭窄而决定改建,利用原桥加宽7米,桥名仍以德安桥命名;1993年改建,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桥,但桥名又改为同济桥。进入新千年后,在老德安医院门口,造了一座新桥,被冠以“德安桥”名,终使老桥名不失传。

德安桥上对山歌曾是常州一景

历史上,德安桥之所以有名,还有一个原因,旧时这里的对山歌活动特别火。

陈伟堂介绍,德安桥每年农历六月十九的对山歌活动,曾是常州文化的传承。德安桥上对山歌具有千年历史,它源于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渐渐演变为常州民俗活动的节日。

常州已故文史专家戴伯元对山歌做过记载。前几年,陈伟堂曾根据这些记载,对山歌进行过整理。

根据记载,在农历六月十九日当天,大运河里官船、渔船、香船、灯船首尾相接,绵延数里,德安桥上和运河两岸观者如潮。

德安桥上的对山歌类似广西的刘三姐对山歌,参赛双方以桥南桥北分成方队,他们各自指派能歌善唱、机智活泼的代表在德安桥石栏上相向而坐,以斗智对歌为乐。

山歌唱词有的为世代口口相传、代代沿袭,有的则是即兴编造,类似今天的脑筋急转弯。山歌内容涉及历史典故、生活、农事、劳动知识等,有秧歌、田歌、渔歌、情歌,有谚语、谜语或名诗,也有借人、借物、借景当场发挥的,还有揭露时弊讽刺官僚的;形式上有男女对唱、两男或两女对唱等。参赛的歌手大多是农民,以丫杈浦(原浦前镇)的农民和木匠街的木匠最为积极。

陈伟堂还整理过德安桥对山歌的过程。对山歌开始时歌手先相互礼让,渐渐你夸海口,我出难题,随机应变,循环往复,继而向对手发难盘唱。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不肯服输,以盘倒对方为荣,对歌获胜者,人们将其高高抬起,旋转数周,口中连呼“赢啦!赢啦!”已到红日西沉,渔舟唱晚,双方仍不罢休,直到午夜,双方相约明年六月十九续对山歌。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来到,伴随着新型文化娱乐的兴起,农耕社会的山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环境。德安桥上对山歌这一常州民俗活动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消退。特别是随着当年参与对山歌老人的纷纷谢世,德安桥上对山歌也就彻底绝迹了。

人杰地灵,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

德安桥南就是茶山街道,陈伟堂小时候,这里是风景如画的茶山乡。

“听老一辈的人讲,茶山有一条专门运输贡茶的茶山路,茶山之名由此而来。”陈伟堂介绍,茶山乡原有上百座形态各异的土丘墓冢,期间树木苍翠,虽无崇山峻岭,却也颇具山形。

“这里林密荫深,起伏蜿蜒,被誉为‘茶山风景甲郡城’。我小时候曾目睹这一美景。” 陈伟堂说,茶山除了风景美,还走出了一批名人,具有代表性的是张惠言和张太雷。

张惠言是清代“阳湖文派”和“常州词派”的领袖人物,出生在清凉寺旁。他幼时常常挨饿,经过刻苦攻读终于成为当时的中国文派领袖。

德安桥南子和里3号的一幢普通清式民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的故居。1918年,张太雷与夫人陆静华在这里举行了婚礼,现在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实,有一条路的路名也曾经和德安桥有关,这条路就是德安街,现在这条路的名称叫和平路。”陈伟堂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德安门外这条街四易其名:从德安街到常化路到清凉路再到和平中路。

每一个街名都留下了城市变迁发展的历史痕迹。德安街,以德安桥为名,德高则安;常化路,从常州城里直达当时的郊外,郊外有国有化工企业常州化工厂;清凉路,则以路边的清凉寺和清凉新村有关;和平中路,反映了常州城发展速度和规模,彰显出常州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