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4月30日

古运河边蛤蜊滩:

水乡常州的梦里老家

姚同德(右)和爱人在阅读和古运河有关的报道

以前的蛤蜊滩,现在已经变成休闲旅游打卡地。

常州古运河

■吕洪涛 图文报道

常州运河古道从西门水关蜿蜒入城,两岸人家,靠水而居,柳风骀荡,荇藻飘香。站在常州古运河上的中新桥往西看,就是风景旖旎的蛤(老常州人读“阿”)蜊滩(今名胜利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旧时蛤蜊滩,现在胜利巷。以前,这里是曾是文人商贾聚集地。时代变迁,这里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打卡地。因为在这里,可以寻找老常州的“味道”。

闹中取静,这里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每到黄昏时分,妇女儿童到码头浣衣嬉水,棒槌之声此起彼伏,月光之下,人影幢幢……这描绘的正是当年蛤蜊滩的风情。”82岁的姚同德出生在蛤蜊滩,成长在蛤蜊滩,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饱含感情。他家的祖宅位于胜利巷16号姚宅,现已经挂上“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

祖宅大门正对运河,岸边的两棵“馄饨树”和姚同德同龄,是由其父亲种植。“父亲希望我能像树一样成长。”

谈起蛤蜊滩,姚同德告诉记者,它东起中新桥,北望青果巷,西至商会桥(原西至弋桥),南临古运河(今南市河)。

沿岸数百米内,坐落着一排像姚宅一样的老房子,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有人说如今这里是常州的周庄,是闹中取静的一方净土,是假日休闲的好地方,这里是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的精华地段。

记录历史,它从蛤蜊滩到胜利巷

关于蛤蜊滩名字的来历,已经不可考。有人说,“清代蛤蜊滩是蛤蜊交易集散地,故而得名”,对此,也有一些老常州市民持不同意见。

姚同德介绍,古代常州是江南水乡的腹地,河湖港汊密布,蛤蜊(河蚌,在常州称作蛤蜊或河蛤蜊)大概是古代常州最廉价的荤菜了。由于当时青果巷以南的南市河曾是常州最早的运河,四邻八乡的船只来到常州府。

“当初,这附近有个菜场,菜场销售蛤蜊。人们吃了蛤蜊以后,就把壳放河边上。于是,岸边这里经常堆积一些蛤蜊壳。慢慢地,人们就开始称这里为蛤蜊滩。”姚同德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蛤蜊壳还经常被人拿走。“卖相好的、能合在一起的蛤蜊壳,可以盛放护肤油,被称为蛤蜊油;还有人把蛤蜊壳拿回家,打磨后,当纽扣用。”

到常州解放前,这里仍被称为蛤蜊滩。那么,蛤蜊滩名字是什么时候改为胜利巷的呢?“蛤蜊滩在常州话中,名字有点俗气。常州解放后,我母亲曾担任居委会主任,她就向上级建议能否改一改这个名字,并提议改为‘胜利巷’,寓意‘革命胜利’之意。后来,蛤蜊滩还真改名为了‘胜利巷’,也有人称之为‘胜利滩’。”

这道菜是蛤蜊滩上令他最难忘的美味

在姚同德的记忆中,提起蛤蜊滩总会想起常州名菜蛤蜊笃(煮)豆腐。“小时候,我母亲经常做这道菜。”

姚同德介绍,母亲做蛤蜊笃豆腐所用食材为蛤蜊、豆腐、冬笋、咸肉。其中,豆腐为冻豆腐。

“这几样食材一起烧,不用放味精,很鲜很鲜。母亲活了90多岁,一直到90岁的时候,她还在做这道菜。”姚同德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州很多工商界人士都喜欢到他家里来吃这道菜。

姚同德的父亲姚伯方曾是一位私营工商业者,曾在解放初期担任常州市染织工业同业公会副主任,为复苏和发展常州染织工业做出积极贡献。1954年刘国钧大成纺织染公司所属一、二、三厂公私合营,姚伯方亲自到各染织厂调查,对小企业提出合并或联营方案,他将自己经营的志盛恒布厂与兄弟厂合并组成协盛棉布厂(即后来的棉织二厂),对推动同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起了带头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繁忙的蛤蜊滩,听戏、吃西瓜成永久记忆

“在我心目中,运河就是母亲河。”姚同德说,小时候,家门口的蛤蜊滩河水清澈,水草丰满,沿岸居民生活饮用都用河水。“那时河里鱼多、蛤蜊多、田螺多。”

姚同德印象深刻的还有家门口的运河上船来船往,尤其是早上,异常繁忙。“因为附近有个比较大的码头——西瀛里表场码头。”

那时的蛤蜊滩还经常停靠着从苏北来的戏船。如今,在蛤蜊滩还经常看到停船用的“拴船石牛鼻孔”。姚同德小时候经常看到家门的码头停靠着戏船,它们一停好几天,上面住着唱戏的演员。“也许是为了省钱,戏班子的班主都是到旅馆居住,但一般的演员只能住在船上。”

他们演戏的地点是在当时不远处怡园戏馆,姚同德和哥哥经常到那里听戏。那些戏班子唱的是京剧,其中,《西游记》曲目至今让姚同德念念不忘。

那时候,除了听戏,他期待的还有夏天运河上的西瓜船。“船上运的是西横林(西林)的西瓜。这种西瓜在常武一带非常有名,特别甜,老常州人都喜欢吃。可惜,现在看不到这种瓜了。”

中新桥“弹硌路”,找回老常州的感觉

蛤蜊滩最东边是中新桥,很多老常州人对这座桥怀有很深的感情,常州著名文史学者陈伟堂就对该桥情有独钟。

“在常州,中新桥不能算是古桥,但它是原汁原味的老桥。中新桥两岸是常州文化的厚积之地,寄托了常州人太多的乡愁。”据他介绍,这座南北向的桥建成于1918年,建成第二年就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当时身为武进女子师范学生会会长的史良带领爱国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就曾在中新桥上走过。”

这个桥还有一大特色,它是老常州口中的“弹硌路”。弹硌路是用石块铺成,不仅石块表面不平,而且石块之间有很大的缝隙,增加了摩擦力,具有防滑的效果。车子从上面驶过的时候,车轮不由得蹦蹦跳跳,于是有了“弹硌”路之名。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弹硌路’为何物了。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州许多街巷都是这样的路。如今,站在中新桥上,望着蛤蜊滩,我仿佛又找到了老常州的感觉。”陈伟堂说,随着我市复兴老城厢工作的推进,相信蛤蜊滩一定可以拂去历史尘埃,再次焕发生机。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